作者其它作品
|
走出校园,走出家庭
![]() 清代学者袁牧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五台山上有个禅师,将一名三岁男孩带到山上修行,从没让他下过山。十几年过后,禅师带着这弟子下山,弟子见到牛马鸡犬全都不认识。禅师告诉他:这是牛可以耕田;这是马可以征战;这是鸡犬可以报晓、可以看家。途中,忽见前面走过一个年轻女子,弟子问:“这是什么东西?”禅师正各历色地告之:“这是老虎,人一走近,必被咬得尺骨无存。”晚间回到山上,禅师问:“你今日下山所见,可有什么想着的吗?”弟子答:“别的什么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 可悲可叹,僧家弟子十几年不出山,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然而现今的部分学生就像上述的这个弟子一样,不了解社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味地钻在故纸堆里,何时才能出头?即使才能有用武之地?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园,才能了解社会,才能适应社会。 《中国青年报》上登载,2001年5月26日,天津实验中学因在全市率先,实施“研究性课程”而备受关注。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进行采访调查,可是有些同学大倒苦水:社会对于他们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太不理解,几乎每个课题组都有被拒绝,冷落甚至被扫地出门的“悲惨经历”。学生的调查活动不被重视,有关领导不肯接受调查组的学生,甚至认为,这些课题虽有学生有关,但这些课题是问题性,让中学生调查研究,有什么意义,他们又不能真正解决得了。其实,天津实验中学实施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习搜集资料,学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接触 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拒绝学生调查研究,无疑剥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权利。如果认为学生调查研究毫无意义,说明这人功利色彩太浓。 然而,中国过去的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在全国教育界、知识界,多次讨论我国教育应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收挥其个性特长,挖掘创造思维的潜力。天津实验中学的这一做法,无疑是打破过去的常规,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了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适应不了社会的问题和诸多现象。 我们不能让下一代人成为井底之蛙,不知外面的世界多宽广,或者只学书本上的,等学成后用于社会时,遇到各种困难就束手无策。到老时候学就晚了,反过来还要为他们一一介绍,一一传授。这是何等累?误人子弟不说,教出来后仍然一问三不知,这是何其悲也? 现在,我国正在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其中重要一条,我认为就是多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我国唐代神赞和尚有诗日:“室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如果让学生足不出户,一心钻故纸堆,何日让他们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无疑是抹杀孩子们的创造性。如果让学生边学边用,什么事都会有好的结果。 孩子们终将走出家庭,学生终将走出校园,应当让他们了解社会,才能使他们适应社会。否则,只会让他们成为那个一问三不知的小和尚。 ![]()
评论人时光尽头 发布于 2011/2/22 21:37:41
作者:许灵锋,笔名踏雪等 地址:云南省凤庆县
评论人时光尽头 发布于 2011/2/22 21:40:49
如能在论证过程中多些有说服力的数据、例子或者典故,相信文章更能让人信服的。个人意见,供您参考,问好!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3/1 11:38:49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2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9329
评论人白贝壳 发布于 2011/2/23 11:31:53
很喜欢第一段的故事。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1/3/16 14:52:23
守望文学网《文字探索与发现》栏目,旨在为爱好文字的朋友构筑一个真正用心交流、聆听真实声音的地方。
[推荐]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25期):红子散文两篇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9079
[推荐]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26期):卧读居主人散文《楚先生》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9199
[推荐]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27期):娘子散文《爱你如毒》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9339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1/3/16 14:52:34
文学求索的路上,我们惟有彼此关注、扶持与鼓励,才能快乐获得,充实提高,才能行得更远。欢迎来访、参与,并带来宝贵意见和建议,更欢迎推
荐自己的作品来探索栏目进行鉴赏与发现。祝文字快乐,天天快乐,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