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浅谈古诗词的创作

浅谈古诗词的创作
  作者:箬茗 发表:2011/5/2 20:19:59 等级:4 状态: 阅读:3266
  编辑按:从古诗词的形式内容到分类,从律诗的创作格式到韵律,从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到词牌的讲解,涵盖面颇为广泛的总结与探讨,不但有加深理解的作用,也起到了学习和借鉴!推荐欣赏!
  
  有幸成为守望的一名编辑,且是负责审核古诗栏目的稿件,这让我很高兴,但也因此有点冲动想简单地谈谈古诗词的创作要求。当然,我的一家之言可能会有许多不当之处,就还请各位高人前辈指点纠正,同时也希望能给初学古诗词的朋友带来一点小小的帮助。
  就古诗词的创作来讲,它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严肃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创作古诗词的态度也应该是严肃的。先谈谈诗,《说文》曰:“诗,志也。”这个“志”就是指你的情怀、志趣、思想,所以请不要拿你的情怀、志趣和思想开玩笑,因为一个人的志趣思想往往反应着一个人的品格高低,这是你对待古诗的态度必须严肃的原因之一。其二,古诗相对于其它文学体裁来说,它的格式是相对严格的,特别是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它甚至限声限韵,所以从这点来讲,你的态度也应该是严肃的,因为格式错了的诗就不叫诗了。就像你玩一个游戏,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一样。
  承上文所提之近体诗就来谈谈古诗的分类。古诗大致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但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是古风,因为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古体诗是相对近体诗而言的,它的格律比较自由、也不必讲究对仗、平仄,押韵也较宽。古体诗中根据篇幅句子字数又分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其中杂言诗是古体诗所独有的。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古体诗的创作是比较简单而随意一些的。
  近体诗除了又叫格律诗之外也叫今体诗。其包括三种形式: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当中有古绝一说,但是古绝不属于近体诗,而是属于古体诗范畴。而与古绝相对而言的就是属于近体诗的律绝。那怎么分清楚古绝和律绝呢?这就要说道近体诗的创作要求。我们常说写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一三五字的平仄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是交替的,这个说法对于格律诗来说是不完全准确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原则只适用于古体诗。那么格律诗格式有哪些要求呢?因为绝句就是半首律诗,所以我现在只讲讲律诗的格式,明白了律诗的格式,绝句格式也就知道了。律诗格式笼统的讲有三点要求:第一,“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第二,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三,一韵到底的平声韵。把握这三点后只要不犯孤平,基本上是可以了。清楚了这一点,那么古绝和律绝也就容易分辨了,不粘、不对的是古绝,押仄韵的是古绝。
  了解了律诗的创作格式之后还要知道些什么呢?第一,平仄。要写出的诗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平、什么是仄。这就要联系到四声,所谓四声就是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分成的四种声调。古四声是平、上、去、入,现代汉语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中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现代汉语中上声和去声是仄声。入声是个短促的调子,普通话中基本消失,所以现代汉语中将古入声有的字划入平声,有的划入仄声,所谓“入派三声”就是这个意思。分清平仄之后便是用韵,因为格律诗中只押平水韵,所以只要参照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就行了。此韵书共有一百零六韵部。但是我个人认为,诗的某些东西要遵照古人、但某些东西需要改革。就这个韵来说,我个人比较喜欢参照《中华新韵》。比如古韵书里的十四寒、十五删都不算是同一韵,但《中华新韵》中把这两个韵部归为一个为八寒。这样韵路就拓宽了,写诗方便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只希望喜欢参照古韵的朋友也能接纳新韵。律诗用韵严格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中间两联的对仗。对仗应该大家都知道,细分呢,有工对、借对、扇面对、流水对等。杜甫的诗就是出了名的工整,所以他的诗中基本上都是工对。
  谈了诗的形式,就务必要说说诗的内容。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要注重“诗言志”的本质。《书·舜典》中早有言曰:“诗言志,歌咏言。”又有《国语·鲁语》说:“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这两句话事实上是一个意思。“所以”在古汉语中有“用来”的意思。这两句话都是说诗是用来言志的,歌是用来唱诗的。所以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词是拿来唱的。言志是诗歌的目的,自然是占了诗歌内容一部分的比重。但是诗歌是很具有美感的文学形式,所以一首诗不能不言志的同时也不能只言志,只言志的话就太枯燥了。所以我们往往要借助别的东西或是手法来言志。这就是之后我会要讲的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唐诗一般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而发展到宋代,便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宋诗中的律诗一般是第一联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第二联交代事件,即所见所闻;第三联交代事件原因结果;第四联来个总结,也就是抒情。比如黄庭坚《登快阁》便是如此。那么诗歌的内容应该注重言志之外,内容还应该是充实而优美的,充实是要求你不能只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优美是要求不仅要有诗的语言、韵律、意境,还得给人以审美的高度。诗的语言不像是散文、小说一类的语言,诗的语言是有独特的美感的。比如韩愈的诗,我总觉得缺少语言的美感,毛泽东也曾指出过韩愈“以文为诗”的毛病,这大概也是韩愈的散文更有成就的原因。而诗之韵律,如若在创作过程中未出律,那么韵律美应该是有的。至于诗的意境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我个人认为意境是诗最该讲究的东西。因为评定一首诗美不美,最主要就是看和感意境美不美。王国维曾把意境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他说这两者表现出的是“优美”和“壮美”的美感。这些主要是诗应该具有的内容。
  而内容是要借助外物和手法去表达的。这个外物指的就是意象,手法就是艺术手法,也叫表达技巧。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象是诗歌中借来表达情感、营造气氛的物体。意象一般都有它特定的文化指向,比如杨柳、小舟表达离愁,落花、子规表达伤感,菊花、梅花表达孤傲、高洁之志。所以写诗意象不可乱用。再者是艺术手法,艺术手法一般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象组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全景勾勒、点面结合等等。这些就看你个人在创作过程觉得哪个手法适用了,又或者这不能刻意,只能看你写出来后是属于哪种手法。
  就这样一说,似乎其实写诗也不过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游戏罢了,所以也不是难事。虽然创作过程中你不能以游戏的态度对待,但是可以严肃地来玩这个“游戏”。诗就简单地说到此处,既然诗讲完了,那么词就好办了。词是诗的别体,是由诗发展来的,只是它的规则比诗更严格苛刻一点。词是一种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声有定韵的文学形式。
  讲词就不得不先说词牌,词牌大多是有典故的,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雨霖铃》等。而且词牌多有别称,比如《卜算子》又叫《眉峰碧》,《踏莎行》又叫《柳长春》。词牌它是和词之内容无实际联系的东西,它仅仅是限定了词的格式和演唱时的曲调。只是我们现在已经搞不清那些词牌规定哪个位置的字是唱宫、哪个是唱商了,角、徵、羽就更弄不清了,说白了就是那些唱法失传了。所以词牌对于我们而言,它只是限定了词的格式而已。这个格式中自然也是规定了每个字的平仄和韵脚的韵部的,词和诗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不能平仄通押。当然有些词牌它规定一句平韵,再一句仄韵这样交替着,这不能算平仄通押,比如《减字木兰花》、《菩萨蛮》就是这样的。再者某些词牌它也要求特定位置的句子要叠韵、对仗,比如《长相思》、《忆秦娥》要求一叠韵,《阮郎归》后阕起首两句要求对仗。其次词多有变格,变格之词与原词往往是字数不同。比如《踏莎行》双调五十八字,仄韵。而《转调踏莎行》是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除此外,又有某些词牌的末句可加曾衬字,如《卜算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最后一句是“只有香如故”五字,而李之仪《卜算子·君住长江头》末句是“定不负相思意”六字,“定”便是一个曾衬字。
  词之内容要求和诗之内容要求是一样的,你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你也得愁出个所以然来。至于词之境莫过于王国维概括的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词之境界想了解更多可参见王国维的“造境”、“写境”,及上文所提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此不赘述。
  我个人认为把握好了这些创作古诗词应该是没很大问题了,当然我所说的实在是浅薄非常,献丑了。希望大家能与我一起以拘谨之格式抒自由之情怀!
  
分享:
责任编辑:时光尽头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5/2 20:26:21  
[推荐] 浅谈古诗词的创作 作者:箬茗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23&id=9692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6/2 11:50:48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5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