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有月亮
![]() 在一个晚上,我走出窝居小屋,信步走到公司大门外的华劲大道上。道两旁有路灯,还有长势葱郁的小叶榕。今晚有月亮,一抬头,那轮象玉盘一样的月亮就挂在那。现在,我走在月光之下。老家的父母,是否坐在门前那株桂花树下?远在另外一个城市打拼的儿女,是否推开后窗望这一轮明月?他们那儿的月亮是否与我这儿的一样圆? 什么时候开始有月亮?这似乎是个很傻的问题。然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月亮是从秦朝那个时候才开始有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人为什么这么写?而不写商时周时春秋战国时,还是更遥远的尧舜时期?每每吟念“秦时明月”时,我就看一群汉子,他们站在修筑长城的工地上,他们头上有月亮,他们的目光投向远方。目光所投那个方向,有他们的妻儿老小,有几间挡风遮雨的茅草房。一句话,那儿有他们的家。我禁不住泪潸然。月亮呵,漂泊江湖的游子拟汝托相思。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会认为月亮是从秦朝时才开始有的。 李白是最喜欢出游的人,浪迹天涯,拎几壶老酒一路走呵一路喝酒,那些山山水水都沾满了酒的味道。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猛喝几大碗,大声说“天生我才必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游走在李白的世界,就是游走在山水与豪饮之间。即使那片山水上方有月亮,也是喝酒,“莫叫金樽空对月”。然而,有一回,千杯不醉的他喝醉了,真的喝得很醉,把床前的明月光误以地上起了霜,一抬头看到那轮明月哟,一低头就思念起故乡。金樽不曾空对月,喝醉了酒的人最容易把隐藏的真情释放出来,放浪形骸之如诗仙,也忍不住打开思家的闸门。 苏东坡是个最富豪情的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这么一个豪气干云的人,只要一看到天上的月亮,便要“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把一种美好的祝愿,遍洒每一个心间。 前段日子读到女作家池莉一篇极美的短文,题目叫<晒月亮>。月亮照进一片竹林里,竹林曲径通幽,竹林便有了诗意;月亮照进一座古寺里,古寺便有了浓浓的禅味;月亮照进女作家的心里,女作家看起来从容淡定、气定神闲。她真的就是从容淡定气定神闲吗?一个人,说他从容淡定气定神闲,那是:郭小川有诗云:“谁的心中没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谁的胸间没有波澜壮阔的情怀。”因为月亮是淡定的,所以我们从容。于是,唐朝那个骑驴的诗人,在月光下款款走来。佳句早已偶得,只是有两个字不知作何取舍。是“僧敲月下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好?正反复推敲之时,撞上了大文豪韩愈。韩愈想了想说:“还是‘僧推月下门’好。”这个典故,好象是告诉我们,作文造句,须认真推敲。而我此时,却悟透下韩老先生的心境。“僧推”或“僧敲”,虽是一字之差,却是两重意境。别人的家门,那是要敲的,即使进去了,也只是叫投宿。只有自已的家门,只须轻轻一推。进去了,才叫找到了归宿。试想,一个在外云游多时的僧人,在这个月色朦朦的夜晚,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到家了终于到家了,那是一种何等喜悦的心境啊。 诗人说的仅仅是夜行的僧人吗?何曾不在说自己。又有谁人不思家? 家,从来都有两层涵义。一层是形式上的内容。那儿有几间可挡风遮雨的房屋供歇息,有妻儿老小,有温暧有欢悦有爱,有家长里短有锅盆瓠勺和灶台。另一层是精神上,精神以形式作依托。精神同样需要挡风遮雨歇息,同样需要的温暧欢悦和爱。同样需要归宿。何处是家园,对于一个精神在流浪的人来说,月亮,此时更具另一番象征意义。 在今晚的月光下,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酿成的米酒。李白和苏轼们在看不见的高处唱歌。他们杯中的酒溢出来,打湿了我的眼睛。轻手轻脚的月光呵,是否在家的屋顶上行走。母亲早已从梦里起身念叨着,把一件御寒的秋衣披到我身上。现在,所有的河流都朝家的方向流淌,无数的乡愁都堵塞在去月亮的路上。在这个有月亮的今晚,心被一下子掏空。我泪湿了衣襟。 今晚有月亮,今晚不止有月亮。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8/28 12:48:12
欢迎来守望,祝文字快乐,问候!
评论人茨平 发布于 2011/8/31 13:54:33
这篇文章写得好,写出心中那点柔赐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1/9/3 13:00:34
您好!您的此篇文章已经收录到8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8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10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