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缺失与补偿
——“开学了,娃能不回家吗”
![]() 都说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这话没错。可是谁又知道,父母为了那更多杯牛奶而彻底毁了新生的一代,他们便是人们口中所谓的“留守少年”。 自20世纪80年代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以来,“留守少年”的概念越来越为大家关注和熟知。“留守少年”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子女置身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留守少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生活的压力和亲情的缺失,让这些年轻的身影过早地走向了社会,背负起生活的艰辛,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误入歧途。这个话题到这里就显得有些沉重了,但对于那些被称为祖国未来的孩子们来说,却始终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拥有父母却不能经常见面;他们想念父母时,却只能通过电话,去听父母那遥远处的安慰。他们其实和普通孩子一样,比起父母逢年过节带回来的玩具,他们更渴望的是父母的关心以及暖融融的亲情。可是因为生活的压力,父母们希望用自己的双手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纷纷涌向了城市。把孩子留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他们对于孩子们多半是迁就和溺爱,这样人们所说的“问题少年”便出现了。在农村,他们打架斗殴,抽烟酗酒,盗窃,厮混于游戏厅和网吧。精神上空虚,教育上失衡,很多犯罪事件便由此而产生了。 2011年4月,蓝天县孟村乡的一位初一女生,在去朋友家玩时,不幸遭到8名同龄男生的性侵害。该女生父母都在外打工,平时和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更令人痛心的事实是,刑拘的8名涉案男生中,,有7人是和受害者情况类似的留守少年。8名男孩子中只有3名是在校学生,另外5名皆已辍学。 也许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家”意味着幸福,温暖,避风港,保护伞,可是谁又能懂,“家”在这些“问题少年”眼中意味着什么,是沉重的字眼,还是刺眼的光线? 张琳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孩子,如果没有手上醒目的刺青,他看起来也是一个帅气的大男孩。可是此刻他却没有坐在安静的教室里学习,而是被一层厚厚的冰冷的栅栏围了起来。2011年6月15日,张琳因入室盗窃被警方逮捕,盗窃财物价值12000余元,如今被关押在看守所,已进入预审阶段。 从张琳刚出生起,母亲就远赴延安工作,即便是过年也不一定回家,具体做什么,张琳也不清楚。在他六七岁时,父母离了婚,不久后,父亲因抢劫杀人被捕,自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 在记者的笔录中有过张琳这么一段话:“如果我能出去,最想见的人不是妈妈,而是奶奶,但奶奶见到我时,大概会骂我自讨苦吃吧,”张琳仿佛自嘲般的笑了笑,“她以前提起我爸爸时,就常常这么说。” 多么痛心的一段话,但同时又不能不引起我们强烈的思考和深刻的反省,父母们是怎么了?教育是怎么了?这个社会又是怎么了?为什么经济上去了,而越来越多的问题却出现了? 谈起留守青少年隔代监管的弊端,西安市社科院青少年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国琪指出,溺爱娇惯和道德法律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祖父母教育起孩子来,往往力不从心,娇惯多于惩罚;加之孩子本身的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的诱导,从而误入歧途。”王国琪表示,在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时,也往往偏重于强调青少年应有的权利,而忽视了其应当承担的义务。“没有在孩子耳边敲响警钟,告诉他哪些做法违反了法律和道德,是不对的。” 随着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分析其厉害关系,父母们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打工的同时将儿女带在身边,可是这又出现了另一问题,就学难的问题。 作为全国首个为外来务工者子弟办学校的人口流入地政府,杭州在打工人群中拥有“善意、平等”的口碑。数据显示,在此就学的外来务工子弟,2002年不过3万,2010年即已超过19万人。但是,快速增长的外来务工人口及不断提高的子女随迁教育要求,与当地濒临“超载”的教育容量,也成为考验当地政府的一道难题。 在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8月、29日、第004版中曾以解题的方式描述了这一问题。证件齐全,定能上学——此题已解;人人都能上好学——这题解了一半;“零门槛”就学——此题无解。 那么如何去解决“留守少年”教育这一问题就摆上了桌面,而且是迫在眉睫。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很多学者一致认为,解决“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共同的责任。 首先,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寻求制度突破。深化现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逐步增加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资,完善财政分配制度;继续推进课程教材和考试制度改革。 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留守少年的关心和照顾,加强与留守少年的沟通,开设专门针对留守少年的课程,做好心理辅导,建立留守少年档案制度和学校与留守少年监护人定期联系制度等等。 再次,社区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史晖、王德勋提出,“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村留守少年。可由基层学校和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合当地妇联、村委会,共建农村少年教育监护体系。” 最后,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同时,农村留守少年家长的思想观念也需要转变,既要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其亲情需求。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留守少年”这已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一个社会的责任。关爱留守,就是关注未来。 ![]()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1/11/7 13:52:00
该作品已经收录到守望文学网10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10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11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