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行走笔记>漫步锡林广场

漫步锡林广场
  作者:运涛 发表:2011/10/15 21:16:36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010
  编辑按:广场,能体现一方的文化传统,能反映一方的经济实力,能观察一方人民的精神风貌,能享受一个城市的诗情画意,漫步宽阔的锡林广场,畅游于人的海洋、歌的海洋、花儿的海洋,是最开心的时光!
  
  每当新去一个城市,我都喜欢到城市最大的广场去看看,通过广场更多地认识这个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建成于一九九九年的锡林广场不仅是锡林浩特最大的广场,更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广场,所以一定非去不可了。
  锡林广场坐落在锡林浩特市南北大道的中轴线额尔敦路的南部,与市区北部的贝子庙遥遥呼应,锡林翻译为汉语是“丘陵地带的河”,因内陆河锡林河而得名。广场在振兴大街与团结大街之间,占地面积二十二万平方米。广场四周环绕着文化活动中心、宾馆、银行、住宅楼、哥特式小木楼,包括中式、欧式等各种城市建筑,广场中央有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的蒙古包式建筑和最时尚的用高强度柔性薄膜材料与支撑体系相结合形成具有一定刚度稳定曲面、能承受一定外荷载空间结构形式的张拉膜。
  北半区为人工草坪、花草种植区,在草坪之上有两座雕塑,东侧一尊为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头戴叫做“哈阳披”的圆顶立檐帽子,身穿大马蹄袖、肥而无开杈的阿巴嘎长袍,站立在宽阔的广场如矗立在茫茫的草原,忽然就能想起台湾蒙古族诗人席慕蓉在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中对哈扎布的描述,“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歌声,就会让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家忽然间想起了过去的时光,让草地上正在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所有的心,所有的灵魂都跟随着他的歌声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久久不肯回来”。基座上镌刻着他的生卒年份,一九二二至二OO五年。
  对于一般的游客,哈扎布的名字很陌生,远不如他的得意弟子胡松华、德德玛等人的名字响亮。他一九二二年五月十一日(阴历四月十五)生在锡林郭勒盟阿布罕纳尔旗(今锡林浩特市)一个如今叫做“跃进苏木”的草原牧民的家里。族姓孛儿只斤,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一支。老家原在喀尔喀蒙古的达力刚嘎(现为蒙古国东方省),是祖父的时代迁居过来的。父亲名鄂温姆,是牧民。哈扎布这个名字用的是藏文,是“天的恩赐”的意思。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是骑在马上也要唱歌,歌声横过草原,能让天上的云都忘了移动,让地上的风都忘了呼吸。他的歌声,曾经从内蒙古草原上一直唱到朝鲜,唱到日本,唱到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和俄罗斯……一九八九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颁给他“歌王”的头衔,一九九一年则颁给了他代表内蒙古文艺最高荣誉的“金驼奖”。
  与此对应,西侧一尊为蒙古族大文豪、人民的大诗人、中国蒙古族新文学奠基者纳•赛音朝克图雕像,没有戴帽子,靠下腰系腰带,上提察哈尔长袍,马蹄袖卷起,手持书卷,坐姿面向侧前方沉思,也在基座上镌刻着其生卒年份,一九一四至一九七三年。他原名赛春嘎,内蒙古正蓝旗人,从小深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间文学的熏陶,一九三六年就学于张北察哈尔青年学校,开始文学创作,曾先后留学日本和蒙古国。一九四一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心侣集》,产生了巨大反响,之后相继出版了揭露旧社会黑暗,渴望新社会光明的《蒙古民族兴盛之歌》等九部诗文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集《狂欢之歌》等二十七部诗文集。纳•赛音朝克图一生辛勤笔耕,其作品和创作活动,推动了内蒙古新文学的繁荣,开辟了蒙古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坛的通道。一九九九年,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集《纳•赛音朝克图全集》问世。他的作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看到各族人民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很容易想起他的《狂欢之歌》中的诗句:“在黑暗的社会里/我们一起/受尽了苦难,/在自由的国土上/我们共同/创造着幸福,/谁能掰开我们/钢铁般紧握的/十个手指?……/谁能分离我们的/亲如手足的/兄弟民族?”
  因为这两尊雕塑,使人感受到了广场所包含的蒙古族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感受到了锡林浩特的民族特色和文明素质,记住了这一处集现代雕塑、文化、体育、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八万平方米的花岗岩和彩砖把广场铺设成平原易野,一片片充满自然气息的植被纷红骇绿。白天,喷灌和音乐喷泉形成七色霓虹,市民们牵着风筝追逐白云。众多的云杉、垂柳、白桦、灌木、花卉把广场打扮的生机盎然。入夜,风清月皎,巨大的高标灯和百多盏彩灯把广场照得明明赫赫,青年人放飞一只只孔明灯去结识天上的繁星。
  南半区建有下沉式广场、人工湖、园林小品等艺术景观,并保留着草原自然风貌的野生花卉、牧草。
  圆形下沉式广场正中矗立着有民族特色的石柱,周围的壁上雕塑着许多飘逸的少女,穿梭在草原牧群之上、城市建筑之中、飞机火车之旁,可惜全都被涂鸦得面目全非,没有剩下一块干净的画面。
  广场的中央有舞台,正逢草原那达慕大会和锡林郭勒盟第十六届乌兰牧骑汇演演出,“乌兰牧骑”蒙语的意思是“红色的树枝丫”,第一支以服务农牧民为宗旨的乌兰牧骑就是于一九五七年诞生在哈扎布和纳•赛音朝克图家乡的锡林郭勒盟,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留下过太多的记忆,不曾想能在这里亲自目睹。只有几名到十余名演员,个个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简单轻便的乐器,只要一辆马车便能拉走,因而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演出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等限制,随时随地可演,节目取材于农牧民的生活,以农牧民喜爱的歌舞为主。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
  这些日子,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广场上都格外热闹,或与朋友在白天游览观赏蒙古族风俗,或与朋友在晚上领略精彩纷呈的艺术饕餮,其乐也融融,其心也悠悠。
  广场,能体现一方的文化传统,能反映一方的经济实力,能观察一方人民的精神风貌,能享受一个城市的诗情画意,漫步宽阔的锡林广场,畅游于人的海洋、歌的海洋、花儿的海洋,是最开心的时光!
  
分享:
责任编辑:风飘何处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