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苦旅中的文化

苦旅中的文化
  作者:乔紫页 发表:2011/11/16 11:13:57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941
  编辑按:他人的心得他人的体验,于我们并非有益,读书读出自己的见解才是用心读了。
  
  翻开扉页,就真的迷恋上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是学校图书馆的书,自己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借了本《文化苦旅》,现在已经看完了,于是书就到了我的手中。
  其实在此之前并不了解余秋雨,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在报纸上看过一些他的负面新闻,印象不好也就谈不上喜不喜欢了。再加上对一个作家的认知都是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后才断定,因还没有机会阅读他的作品,就不好随便揣测了。
  不知为什么,今天写下这个题目时才发现,自己要写的原来是他。也许是因为教我们现代文学的老师讲到他时那激动的语调,让人产生了对这位文学大师的景仰,池老师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中国文化的坐标式人物。或许这并不是池老师给的,而是文坛早就公认的,只是我们这些无知者浅薄。而他的《文化苦旅》着实打动了我,让我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对旅行与文化的重新思考中。
  我是个喜欢旅行的人,却一切只在幻想当中,因为根本没有远行过。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走出了群山环饶的广东山村又进入了另一个山更高的地方——恩施。但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游行,而是为了更高尚的事情——求学。也许是一种渴望走得更远的心让我无不后悔地来到了这里;也许是一种探索让我意外地来到这个连余秋雨都没来过的地方。然后开始了充满幻想与疑惑的生活,而且时间一过就是两年。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也去过恩施的一些地方,比如:龙鳞宫、土司城、枫香坡,还有风光旖旎的大龙潭,但最著名的地方,如恩施大峡谷和利川腾龙洞只是耳闻却没有机会目睹,原因之一就是门票太高消费不起。毕竟只属于个平凡的大学生,没有一点探索的精神,于是旅游的时候也只是为了观赏风光,看看文化古迹,再者就是拍几张照片证明自己曾经到过那里。即使到了宜昌的三峡大坝,也只是远远地拍了几张照,连大坝多高多长也没弄清楚。哪能跟人家余大师相比呢?人家都是带着某个写作的目的去旅行的,每到一个地方必去究其文化,上下五千年不搞个清楚誓不罢休。于是一本厚厚的《文化苦旅》就这么出来了,既达到了旅行的目的又有了写作的题材,可真一举多得。
  余秋雨虽然没有来过恩施,但他在《文化苦旅》的后序中说提到了这个学校,他说没来这里的原因的是当时的交通太闭塞了。原本已下定决心来了,但听一个年轻的女教师警告后考虑到人身安全不得不放弃。那女教师告诉他,坐火车要十几个小时,飞机也是小型的,而且极不安全。不过那个女教师估计也只是道听途说,也没到过恩施,因为恩施的火车是今年元月才通的,从武汉到恩施要七八个小时,那女教师说十几个小时不知是只从哪出发。不过恩施飞机场倒是早有一个,事故时常发生也确有其事。他在后序中留下这样一句话——鄂西大学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当时的鄂西大学现已更名为湖北民族学院,因此这句话成为民院对外宣传并且引以为荣的标语,曾有段时间我也为之骄傲了一会。现在如果余秋雨要来恩施,肯定方便多了,即可坐高速也可坐火车,但不知道他看了这所学校后会不会后悔曾经说过那样一句话。
  中国写游记的学者、作家也不少,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就写过《徐霞客游记》,不过那是一本主要记载中国地理的日志。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主要记载地方历史文化的。现代文学老师就说过,这本书不单纯是介绍旅游景点,更多的是介绍一种文化,他用一种前人不曾用过的笔调剖析中国文化遗产。而我所看的《文化苦旅》远远不止老师说的这些。余秋雨写风景,写历史,写人情,更写一种生活中的点滴美。他写的有些地方让我怀疑是否真实存在,但不能否认他的文章对我的吸引力。原来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看待的东西真的不一样,大师眼中那一场大雨也是对求知的虔诚,于是走进文渊阁时天空果然下了场大雨,应了那句以水克火,防止古籍被烧毁;那一座旧居也是对人间冷暖的叹息;就连那一枝腊梅也是人生命的寄托。在他的书中,你仿佛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走在历史的长河上,吟诵一首悲壮的烈歌;有一个王朝就在你脚下颠覆着;有一群人,为了改变命运,正向着西口迈着坚定的步伐……
  学知识不止是在外观察历史文化,还需要在家长期苦读,因此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还提到过他的藏书。他说每次他搬家都会引来很多的观看者,不是看他的家产有多少,是为了看那搬书的阵容,很多人排着队,书即从人龙中一捆一捆地从楼上一直传到车上,书之多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他在文章中提到:罗曼.罗兰说过,每个文人都必须在自己的心里建造一个单间。而我的单间就是书房,因为那是文化传承的必须品。于我来说,他书之多确实值得羡慕,因为读书这么多年,我真正拥有的书少之又少,既没那个条件,也没那份物念。
  大师的精品确实值得一读,读后不仅是心中的那份满足,更多的是留下了那份思考,那份对民族文化的思考,那份对古代人们的敬畏。但是,我们在追究历史文化不能一直沉浸在历史的喜悦中,我们也应该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让现代文化继续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着。
  如果可以,我只想静静地在生命的长河中流淌着,不受生活琐事的干扰,来做一次真正的文化旅行,即使那是一场苦旅。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飞飞儿 发布于 2011/11/16 19:46:18  
这本书成就了余秋雨,从此之后他很难超越。而且在中国文学界掀起了写历史文化散文的热潮,一大批拥趸呀!我也是大学时看的,看之后非常喜欢,崇拜得不得了,但对他作为文化名人时时在媒体亮相的高调做法实在不能苟同,况且他再没出过有分量的书。
评论人漂泊自由的阿杰 发布于 2011/11/16 21:42:52  
非常赞同飞飞儿的观点.文化苦旅后余秋雨再无佳作,发而成了"口红文化"的代表.
评论人低调的奢华 发布于 2011/11/19 10:58:22  
我也正在读《文化苦旅》,不过没有太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