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穷
![]() 现在不是文革时代,大家都比富不比穷。但在比富的年代,还是有例外需要“比穷”的。 恩施是个封闭的小州,跟外界联系甚少,唯一的一所大学与外面高校交流也困难,因此根本不知道外面高校的动态。最近不知各大名校是否都掀起了一股奖助学金申请的浪潮,民院可进行得如火如荼。金子含量虽不多,但也有两到五千啊,对学生来说那也是笔大数目,谁不想吞食这个天掉的馅饼啊。若能评个励志奖学金,五千元便是你的了,可毕竟是励志,名额有限,只能从优秀的贫困生中选出,一个班只能评一个,成绩差点的只能徒有羡慕之情而不能近取了。不过也没关系,评不上励志,不是还有个助学金吗?助学金的名额可比励志的多了,条件也宽松,只要你想评,只要你有家庭贫困证明,不管品学兼不兼优,都纳入评选泛围。 今年国家GDP已排在世界前四位,政府肯定不缺钱了,于是奖助学金都提增了一千。不过政府有钱并不代表百姓也有钱,GDP上升,百姓的钱却不见多,很多学生求学可都顶着天大的经济压力啊。现在国家拔款扶助贫困生,不要白不要啊,谁不想得呢?至于条件,不就需要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吗?回家找村委、镇政府糊弄张来就行了,国民的富都能忽悠,学生的穷就不能忽悠吗?你要多穷就有多穷,于是大家都比穷不比富了。你不是写父母年迈行动不便,家庭收入甚微吗?那我就写父母双双患病在床,医药费昂贵,毫无经济来源。还有更绝的,竟编造成父亲或母亲早逝,自己一直在单亲家庭长大。若情况属实,有良知的人看了都会为之悲切一番。只可惜说父母年迈的,双亲只不过年过四十,稍稍多了几根白发;说双亲病倒的,父母却在外逍遥享受人生;说单亲家庭的,双亲均坐在凉庭下搓着麻将…… 不过上面的穷都是自己说的,还有更雷人的,家庭经济困难理由竟然是别人帮忙编的。 某天放学走在校园里,看到旁边几个男生勾肩搭背地走,还说着些什么。然后猛然听一男生很牛地说,班里某某的贫困证明是我帮他写的,理由都是我瞎编的,我帮他填的家庭年收入只有几百啊,哈哈……到时他评上助学金肯定要请我吃饭啦……听后我不禁愕然,特意转过头去望了望,以为他们发现有人在看会有所收敛,可他们的声音反而提得更高,仿佛他们做的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不知那位被人编穷的学生是否能评上助学金,也不知道,当他看到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表时,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也不至于大声说,那是假的吧。 为了国家那笔无偿助学金,大家似乎都成了穷孩子。而那些真正家庭贫困的,恰恰是自卑心理作祟,不敢对自己现状的启齿。不得已要写,也尽可能掩盖着写,生怕把家庭惨状说出来,受到同仁的鄙视。于是乎,助学金助就了富人孩子的吃喝玩乐,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继续躲在阴暗生活背后为生计发愁。虽说每次评选奖助学金,领导都一再强调要作到公平、公正、公开,就像奥运赛场上不允许作假一样。但试问谁能完全做到呢?奥运冠军况且有假的,更何况一所大学里的奖助学金评定,就以民院为例吧。 每年开学,院里确实都有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先由学生填写调查表,经院方审核后确定家庭经济贫困等级,然后再公示。所谓的审核不过就是个形式,估计也就看看你贫困证明上有没盖上规定的三个公章,然后根据上面忽悠填写的家庭年月收入定贫困等级吧。公示虽说是为知情人士提供投诉机会,但大家往往对别人的信息莫不关心,上面既然没有自己的名字,管他谁贫谁富,管他是富家子弟装穷还是贫困子弟装富。连负责审核的人都不去调查所填信息是否属实,下面的学生更懒得做检举的事了。 说不检举其实也太过于绝对,毕竟名额始终有限,而比穷后符合条件的名额又多。于是没评上的就会不服气,偷偷跑去领导那里告某人一状。有人告状可不能忽视,领导只能把那位被告的同学评定资格取消。那位被告可真惨啊,明明公示榜上有自己的名字,一眨眼,到手的肥羊就跑了,那可是一大叠的毛爷爷啊!虽然举报了别人自己也不能再评,但中国人普遍有种心理,就是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既然两者皆不能评,自有后来者居上。 国家助学金是用来助学的,但一到学校就变味儿了,变成了学生之间的“比穷",变成了学生之间金钱利益的争夺。有传闻,文传院上届的某个班学生为了争夺助学金竟大打出手。不过传言到此为止,他们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就不得而知了。是否如规章法令说的,把他们的名额取消分派到了别的院里? 现今果然是个拜金社会啊,哪里有钱哪里就有争斗,为了那么点助学金,竟由知识分子摇身变成了流氓,把大学生素质修养也弃之不顾了。孔老夫子的"谦虚礼让"辛辛苦苦传了两千多年,怎么就没在现代人身上根深蒂固呢? 自古有句话叫以小见大,恩施这么个封闭狭小的大学都存在这种勾心斗角的情况,外面开放的大学做出些令人发指的事就不必大惊小怪了。更有人说一所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半个社会里为了点钱都能尔虞我诈,大动干戈,,更何况是整个社会呢?所以经常听到社会上关于造假,贪污受贿,杀人抢劫的事就不足为奇了。 也许这些问题只能等到中国真正踏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才能解决了。因为那是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人人都富有了,谁还会去为生计烧杀抢掠呢?那时学生读书都不花钱,谁还在乎那丁点补助呢?可那样的社会,中国人民什么时候才能够望得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