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张家传略

张家传略
  作者:龙江春 发表:2013/2/20 11:46:09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644
  编辑按:此类传记可例属地方志吧,不过阅读有助于了解一地历史源缘。
  
  黑龙江省龙江县济沁河乡有个张家窝铺远近闻名;可是,张家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清初,黑龙江地广人稀。为了开发和戍守边疆,顺治、康熙年间,曾两次大规模移民黑龙江,数以万计的关内百姓到黑龙江农垦谋生,落地生根。
  “张家窝棚”张家,是1683年(清康熙二十三年)第二次移民过来的,当家的叫张公朴。
  张家原居河北沧州,祖上曾有人做官至巡抚。到张公朴这代虽已无人为官在朝,但家境殷实。家有良田千亩,骡马牛羊成群,常年雇人不下二三十人,是一个在沧州地界极有名望的大地主。张公朴为人和善,尤其对丫鬟仆人伙计从不苛待;四方之民也多有受其恩惠者。1681年,有一叫“雪梅”的丫鬟不明不白地死在其家,丫鬟家人告状,张公朴受累入狱。两年后,被罚抄没家产,发配关东。正赶上康熙帝颁旨招垦,他看到这是一个重振家业的极好机会,便主动应招,申请移民黑龙江。当时人们把移民黑龙江视同发配,谁也不愿意去。张公朴主动请缨,正好迎合官府意思,于是被取消发配,以移民身份举家迁到黑龙江济沁河这里。
  张公朴决计奋斗于兹,重振家业。同来的还有乡亲朋友共二十几户,百十口人。他们公推张公朴为当家,以集体方式垦荒种地。头一年垦荒200余亩,当年雨水调和,收成颇好。第二年又拓垦至500余亩。第三年分田于户,张家继续拓垦。第五年时,张家又已是有田千亩的大地主了。
  张公朴十分重视后代子女教育。他认为,振兴家业,须续以后人;而成器之后人,则须有文化才可。1688年,也就是他来垦荒的第六年,曾聘请先生教孙辈读书。乾隆朝,张家中兴,曾复有子孙做官至知县者。
  1699年,张公朴61岁,因病去世,家业由其长子张玉掌管。张玉继承乃父基业,励精图治,小心管理,张家又有发展。直到晚清时期,张家一直显富于龙江一带。
  民国初,土匪猖獗,张家被抢,死人数口,叔伯兄弟分家,自谋生计,多有搬往外地者,从此一蹶不振。
  解放前,张家窝棚就已无张家后人。现有张姓人家或有一二户属张家后人者,然亦不知其先人故事矣。
  人生无常,顺逆难料,然拼搏奋斗之心须时时有,代代有。家兴国振、社会发展皆赖此。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3/2/21 11:52:53  
欢迎回来。祝快乐,问候!
作者回复:谢谢。问候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