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探索发现 >悲凉乡村

悲凉乡村
  作者:云开雾散 发表:2013/4/11 9:59:12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368
  编辑按:不论作品如何,却感动于作者对乡村现状的关注;这种现象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利益的驱动下,森林遭砍伐,耕地抛荒,环境污染,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明天的乡村又怎能用一个“城镇化”就可以浓缩!
  
  多年未曾归家祭祖,回到阔别已久的生我养我的乡村,不是一种久违的喜悦,而是一份满目苍痍的悲凉。
  回忆起小小儿郎背书包上学的情景:清早,路的两旁爬满了探出头来沐浴朝阳的各色野花,青翠碧绿的枝叶上缀满了清澈的早露,轻轻的用手一触,那水滴便滑落在手心里,清凉而舒爽,让走在乡间小路的读书郎欢快地奔跳着去求学。春的绿,夏的黄,秋的红,季节交替的穗浪让孩子们无忧无虑地渡过那一段童年的美好。
  小时候的山,让遮天蔽日的棵棵大树纵横交错地耸立在每一座峰峦上。一到放暑假,围屋里的孩子们就三五成群地吆喝着去大山里采摘杨梅,带上镰刀,背上篓子。饱尝了每一座山、每一棵树上乌黑发亮、紫红鲜甜的杨梅后,就开始把杨梅采进篓子里,有的精灵的孩子,把叶子也一起摘下,以便背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因为,有叶的让人感觉更新鲜。满意而归的孩童们,扛上用镰刀劈好的木材,迎着那一轮血色晚霞,怀着兴奋的心情畅快而归,虽然木材不多,可是能减少父母身上的劳力和负担。
  父亲是第一个跳出农门的读书郎,携妻儿老小搬离了乡村后,我便极少再回到乡村。每年回村扫墓祭祖,却发现乡村的面貌竟逐渐变化,与现在国家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政策相比,村里却是农耕地的大量遗荒,深山里大树的骤减。站在山头祖先的坟头上,已不见往年漫山遍野的羊角花,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杂草和刺人的芦苇。母亲说,以前有大树的遮盖,地下的杂草得不到光合作用,便难以生长,如今,光秃秃的山头上,就像一个谢顶的老人,利益的驱动,让大树遭到乱砍滥伐,现在哪里还能摘到杨梅果?连山涧里的溪水都听不到潺潺的叮咚响!随着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增多,只剩下留守的妇孺和孩童,看看这泥砖和瓦房,每年的日晒雨淋,崩塌的屋瓦也把以往错落有致的村落堆成了一个孤堡。
  拜祭完归家,望着已不见炊烟袅袅的村子,渐行渐远的汽车颤动着,我的心也在发颤,何时?还能再见以往这个美丽的乡村?!
  
分享:
责任编辑:雪蝉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