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人生》有感
![]() 昨天从网上看了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只看得我荡气回肠、热泪盈眶。虽然那已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了,可至今看来仍让人品味再三,受益非浅。片中演员质朴老练的表演让人称道,还有人物的塑造也可圈可点。尤其是刘巧珍的美丽善良、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全心付出,着实让人感动不已。 片中刘巧珍深爱着高加林,然而高加林却把她美丽无私的爱,看成艰难环境中暂时的精神慰藉,在他春风得意时,就另觅新欢,辜负了巧珍对他的一片深情,这也直接导致了巧珍的命运悲剧,当高加林最终失志之时,才觉悟到巧珍的弥足珍贵,然而,巧珍却已违心的嫁给了她不爱的人。 片中有几个细节十分感人: 镜头一: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高加林和巧珍并排坐着,巧珍爱抚地看着加林满手的血泡,忍不住说:“等咱们结婚了,我也给你过星期天,象你在学校一样。”只言片语,怜惜之情,溢于言表。 镜头二:高加林要到县城上班,巧珍送行,在家乡的小桥边,喧闹的流水声很大。两个人默默无语,末了,巧珍欲语又迟,“加林哥,我要你只跟我好行吗?”万般深情,尽在不言中,而一句话,又传达出巧珍的迷茫和隐隐不安。 镜头三:巧珍到县城看望高加林,看到加林时,不禁喜出望外,在高加林的办公室里,手里端着茶缸也不顾喝水,嘴里不住地说起老家发生的新鲜事,而高加林面无表情,静静地坐在桌旁,心不在焉地看书。这一喜一冷,一动一静,暗示着他们生活和思想的极大不同,也为他们最终分手埋下了伏笔。 镜头四:冬天,在县城桥头,接到加林消息的巧珍,急匆匆骑车赶到,她跳下车子,从后坐上取下狗皮褥子,递给加林,高兴地问:“你找我,想给我说什么?”加林不好意思地接过褥子,迟疑了半天,终于支支吾吾地说:“县里要派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出差,恐怕很难再回来,所以你……”突然明白过来的巧珍,忍不住哭了,“加林哥,你别说了,我知道了……从你到县城上班的那一天,我就觉得配不上你,我不愿拖累你,可是我只想对你好……”过了一会儿,巧珍忍泪含笑说:“加林哥,到外边小心点,照顾好自己……”说着推车哭着走了,只留下加林手拿着褥子,默默地望着巧珍远去的背影。面对加林的谎言,巧珍仍信以为真,并且道以真诚的祝福,这样无私的爱,恐怕非巧珍莫为。 镜头五:闻听高加林失志并将返回故乡的巧英,早早地在村口等着,她要当面羞辱加林,好替妹妹巧珍出气。巧珍急忙赶来劝阻,巧英迷惑地质问妹妹:“他把你给害了,你还护着他?”巧珍哭道:“加林如今成这样了,我心疼他!”一语道破心机,这是多么宽容无私的爱啊! 片中还有许多精彩之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其实,关于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拜读过了,而且不止一次地感动过,可如今再看电影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电影较好地遵循了原著的精神,并充分利用电影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再创造。片中,精彩流动的画面,山川地貌以及人物生活的生动展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渲染了浓烈的时代氛围;还有声情并茂、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再加上那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时时回响耳畔,这些都积极地调动着你的情绪,让你不由得感动,不由得潸然泪下。 总之,电影《人生》是一部朴实厚重的作品,其中关于人生的思索,耐得住品味,发人深省,正如片中德顺老汉说的:人,不能忘本,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你脚下的泥土,才会有更好的前程,否则,你只能象豆芽菜一样,没有根基。 ![]()
评论人南平 发布于 2008/7/1 18:15:59
呵呵,看电影能看出如此的多的“名堂”,想来也不妄编、导、演职人员的一番苦心。祝!
评论人秋池 发布于 2008/7/4 21:39:38
朋友,当我看到你的文章,我的心里也再次想起这部电影的所有画面,谈一点我的感受吧,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高家林其实很无奈,在那样的年代,他也许渴望的不仅仅是爱情,在跳出大山的那一刻,他渴望所憧憬的梦实现了,在他年轻的是心灵里无法把握这样的快乐,也许是因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无法面对真正的爱情,其实真正无法面对是命运,如果高家林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男人,就不会深深的跪倒在黄土地上......他不是被爱情击倒而是被命运击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