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和气,不如生气
![]() 古人云:所谓生气,生来有气。 生气,是人的天性,是人在反抗中做出的本能的反应。时常生气,怒火攻心,伤肝伤脾;不常生气,恶气积聚,亦是伤身。“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不通,则道不行。但,我们中国人,似乎不大爱生气。 这定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的压迫,亦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传统观念的影响。国家政府迫使我们忍耐,社会道德迫使我们忍耐,家庭尊卑迫使我们忍耐。而这一忍,就是千年,虽至今已有极大的改观,但已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秉性。对于欺压和无理取闹,我们习惯也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不动用第三方资源的,就不动用。这样行事的好处,就是“省”——省时、省力、省钱、省麻烦。可是,却是省不了忧患——愈是妥协,愈是退让,对方就愈敢蛮横,愈敢压榨。最终,当你的忍耐萎缩为逆来顺受,将会招致更大的灾祸。最可悲的奴隶,不是做了一辈子奴隶,而是在他艰难的一生中,他从未想过冲破奴隶的束缚。 中国人有奴性,这谁也无可否认,且在历史风沙的侵蚀下,演变为民族的共性。我们不再奋起反击,拼个你死我活,而选择沉默应对——在沉默中爆发或灭亡。好在每一次沉默,唤起的都是觉醒,尽管我们知道,这个觉醒,迫于无奈。 然而,我们真的就不再生气、万事皆忍了吗? 不。问题的关键在于生气的对象。对富贵、对权威,我们自不敢生气,而对位居下位者,我们依旧会生气且乱生气。这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恶性循环——一个人受了气,到下一人处撒气,后受气的人,再到下一人处撒气……如此循环往复,总有那么几个地位低下的人,再没有可供撒气的对象,憋了太久,便开始尝试对整个社会进行无良的报复。社会受气了,从高到低,循环再来一遍——这对社会而言,是极大的隐患,而最后受伤的,永远只是自己。所以,人要会生气——有原则的生气,也要会撒气——有原则的撒气。这个原则,当然不外乎“在保全社会与自我利益的前提下”的那些基本准则。 同样的,忍耐,也需要原则。无节制、无原则的忍耐,甚至比雷霆大怒更加严重恐怖。平日行事,要以他人为先,忍得下他人的失误和非议,“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宽容;但是,当这种“客气”被当作无限犯错和肆意侮辱(甚者有人身攻击)的“福气”时,我们便不可再退让、忍耐,而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坚决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以法惩恶”,这是原则。 一个人,既能宽容,又不失原则,方能安行于世,泰然处之。 今后,当我们再受气时,不妨学着适时生气,以免气憋久了积劳成疾。只是,在此之前,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为什么生气”和“为了什么生气”。此二者,一个缘由,一个目的,相辅相成,而非“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看得清楚,才能做得明白;想得透彻,方可行之有度。这个度,就是原则。宽容与原则不相冲突,生气与忍耐也互不矛盾。“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阴阳结合,方成太极。宽容原则如此,生气忍耐亦如此。纯粹的一团和气,还不如生气。且不说大有裨益,倒不至破坏了真正的和气。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5/6/3 15:05:08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5年5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