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长者

长者
  作者:火凤凰 发表:2015/6/7 17:09:36 等级:4 状态: 阅读:1435
  编辑按:阅读一本书,认识一个人。作者正是透过余秋雨的文字,向我们再度奉献他作为长者而拥有的学者风范和人格魅力,使作者本身的文字也因注入了对崇敬者深厚的情感而得以升华。
  
  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老态龙钟,长须冉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坐看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然和轩昂气度。
  我见过的长者无数。长者是一种文化,一种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精神的脊梁。长者的厚重让我们不惧风雨,看见人生的另一种高度。而文学史上的长者更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标杆。最先给予我这种宏大感受的人,是余秋雨。
  余秋雨是当代文学上当之无愧的长者。从他的文字里,我能体味到一种文化积淀的醇香,独属于长者的气度和风范。而“长者”这个词也是取自他的《长者》一文。我接触过些许文化大家,毕淑敏,龙应台,林清玄,三毛,村上春树。若要说感触,毕淑敏是温柔慈爱的母亲,而余秋雨则是稳若群山、宽厚而深沉的父亲。
  余秋雨的一系列书籍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都给我一种恢弘大气的文化感受。他走遍亚非欧大陆,寻访世界文明的印记,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展现给读者一个或辉煌或沧桑的世界。犹记得《道士塔》——我所接触的,除课文之外的他的第一篇文章。当时的我初一,对世界、对中国的文明沧桑懵懵懂懂,不知它们的绚烂夺目,却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产生了一种恨——对王圆箓的恨,对外国侵略者的恨,对中国人民愚昧无知的恨,对如巨人瘫卧的中国的恨!莫高窟,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宝藏、敦煌文化的殿堂就这样被摧毁,我仿佛听到它们泣血的呻吟。在欧美艺术家们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时,我们的王道士,却把这无双的瑰宝“哐啷”一声摔了个粉碎。当中国的学者在大英博物馆里研究敦煌文化,这是一种怎样的哀痛和耻辱。
  余秋雨用他广阔的胸襟和文化历史的深厚积淀,把中华文化的历程娓娓道来。他每到一处,一处尘封的岁月就被展开。他踏遍华夏大地,寻访中华文脉。
  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在他的笔下,我看见了极灿烂又颓废的华夏,看见了欧洲一路走来的高歌与挣扎,看见了炮火碾压下沙漠里的文化。长者的姿态不仅在于他广博的知识,更在于他对中国文化现象和人文传统以及人性的探秘求索。他写《信客》,《牌坊》,《老屋窗口》,还有《三十年的重量》,这些他对家乡、对在他生命中留下鲜明印记的人和事。他有一颗博爱的心和作为年长者对往事的深层解读,加入历经人世沧桑后对“当年”的全新感悟,在回味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哲思。像尼姑庵里神秘的女老师,幼年的他只觉得老师不似此间人,成人后的回忆却多了他对那个时代女性的同情,这就更有悲剧性的色彩了。女性无言的抗争,群山里的逃避,一群少不更事的孩童,还有,最终被推到了的牌坊。
  他是长者,不光是年岁的赐予,也是对他成熟思想人格的尊称。我透过他的笔,看见中华藏在角落里的历史,看见他对中华文明的深思——以一种朝圣者和探索者的姿态。
  正因为我体验过,因此才会把我的尊敬写下。他是开启我对中国文化史认识的引路者,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分量。他为长者,自然熄灭往常误以为灿烂的浮火,静静地去体会人生的厚味,他的身影总是鲜明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的文字时时散发着使人警醒的力量。
  我浅薄的话语无法说出他文字的真正魅力,而内心崇高的敬意促使我写下这些文字。他多方位思考文化的形式点染了我少年时充满现代浮华的世界。
  我说不出什么,只以一种孺慕之情,仰慕这一位学术和人格上的长者。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5/7/16 10:46:32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5年6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