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
——空灵、淡远的山水画
![]() 王维的诗——空灵、淡远的山水画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将近五万首唐诗织就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绮丽画卷,卷轴中或写意,或白描,或浓墨重彩,或淡雅清新,而毫无疑问的是,王维的诗歌是其中一幅不可多得的空灵而淡远的山水画,令人叹赏之余亦会情不自禁地入于物我两忘之境。 亦诗亦画令人神往 对王维的诗,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以他充满灵气的语言和生花的妙笔描绘出了亦诗、亦画、亦乐的灵动诗篇,观之令人沉醉不已。《山居秋暝》可谓其山水名篇: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幕的降临使人感到初秋的凉意。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流泻出淡淡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竹林里回荡着洗衣归来的姑娘们欢快的笑声,莲叶轻摇间是顺流而下的翩翩渔船。春芳尽,秋意起,何妨隐居于此?诗人写景有远近,着色有冷暖,动静相宜,光声交错,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又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借山水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构成了独特的画境、意境。 再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虽只有四句,且写景写人皆平淡无奇,但其妙处恰恰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雅的月夜幽林中古琴铮铮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清幽绝俗,空明澄静,蕴含了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堪称诗画乐相融的佳作。 其他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亦是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情景交融相映成辉 王维的诗大多是以景入诗,写景如画,而在写景的同时又饱含着浓情,可以说是借景寓情,情随景生,情景相映成辉。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就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赠酬之作。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的首联和颈联一写山中秋景,一写原野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颔联和尾联写诗人和友人的闲居之乐,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寒山泉水、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与良朋醉酒狂歌,此乐何极!诗人笔下的风景并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从而形成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另一首描绘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的《渭川田家》也是值得玩赏之作。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晚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等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的生活,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诗的核心“归”字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正是这种以景衬情、情蕴景中的写法使得王维的诗自然、含蓄,令人读之再三欲罢不能。 禅意无穷回味悠长 王维被誉为“诗佛”,究其原因,在于他的很多诗清冷幽深,远离尘俗,充满禅意,回味悠长——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辛夷花在空寂的山涧里静静地绽放,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让人感受到一种分外的落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只闻人语而杳无人迹更显空廓虚无,深林幽暗而有一抹斜晖洒在青苔上,似有一丝暖意却更感幽冷。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桂花飘落,春山静寂,月出无声,山鸟惊飞,在如此空灵静谧的夜晚,凝神谛听花落鸟鸣的天籁,可见内心之宁静淡泊。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这两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评之曰:“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确实是人生之悟境啊!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6/4/28 15:42:38
[推荐]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6年3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569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6/3/11 17:12:01
情寄山水间,方能有大观呀。读来熟悉亲切,雅。欣赏,问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