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只是”作何解

“只是”作何解
  作者:楚云婷 发表:2016/8/8 16:19:57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893
  编辑按:“只是”在古诗词里究竟作何理解?作者为你娓娓道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乐游原》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久享盛名的佳作。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一般把这首诗翻译成: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这里把“只是”两字当成是“只不过”,表示转折的“但是”之意。
  据说:朱自清很喜欢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将这两句诗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策。有一个同学看后对它的意思不甚了解,问他这是否是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著于现实的意思。”
  不过周汝昌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却认为: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其实周汝昌的解释颇有道理。“向晚意不适”,这是说心情不好。为此作者采取的是积极的态度——“驱车登古原”,到野外走走散散心。诗人到乐游原,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要看一看黄昏时的太阳,让夕阳解除“意不适”。他所要寻找的恰恰就是黄昏这个特殊时间里的太阳,让夕阳解除“意不适”,并不是想要寻找无奈,寻找苦恼,而是要解除烦恼与无奈。“近黄昏”是“夕阳无限好”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在黄昏,也就没有作者眼中的无限好的夕阳了,作者没有理由对产生“夕阳无限好”的“近黄昏”表示无奈,表示惋惜,如果他那样做,就等于是白到乐游原了。
  人们误解“只是近黄昏”的根本原因,是将诗中的“只是”,等同于现在的“只是”,以为这里的“只是”就是表示转折的“但是”,这是用现代的语义解释古代的诗句。其实,古代的“只”,还可以表示因果、条件关系。例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只”,解释为“就是”,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该解释为: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应该解释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因为未到伤心处。这个“只”也是表示原因的。
  而且按照绝句的规则,在第四行诗中不能出现转折,而只能出现一个综合。所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合理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夕阳无限好,正是因为近黄昏。这样的解释也很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推崇的“散怀"传统,显示出一种心胸旷达的情怀。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