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河沙坝

河沙坝
  作者:篱民 发表:2016/11/2 23:10:0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902
  编辑按:城市开发,让很多像河沙坝这样的净土被迫消失,连同几代人生活过的印记。庆幸的是河沙坝现在还能保留着,但愿这块净土能一直保留下去!
  
  1
  河沙坝位于漾濞县城下街村段的漾濞河边,它的形状就像半个月亮的影儿被定格在下街村西面的漾水之边。河沙坝沿河边一面的长度约有1000米。呈弧形紧挨着雄伟壮观的古清真寺,把悠悠漾水和下街村连成一片。与蒙雟诏的王城(今河西蒙官村)隔河相望。河沙坝的南面是世界闻名的滇缅公路最初横跨漾濞河的铁索桥,这座铁索桥是战时抢修的,修的有些简单,车过着摇摇摆摆的。不怎么靠普,政府又在河沙坝的北端修了一座多孔的大石拱桥。这座大桥在建成后不久(的上世纪66年夏季)就被洪水冲垮,只留下东岸的两个桥孔孤独地站立在岁月的风中。任凭时间的刀刃一层一层剥去它昙花一现的辉煌。

  2
  公元1966年夏季的一天下午,狂风怒号,天降暴雨。到后半夜雨呈不紧不慢的态势一直持续到第二日天亮。约上午10点30分,随着一声巨响,洪峰吞噬了河沙坝北面那座耗资巨大的石拱桥。目击现场的马骥俊和薛崇先说:“桥梁落下的那一刻,桥面上的水泥块被弹起,和水花一同冲向天空,比现在的音乐喷泉还高出许多”。那时候我还是个不知世事的儿童,我的母亲在老屋的台阶上看着我和我的堂兄玩耍,突然的巨响之后,有地动山摇的感觉。我和堂兄被吓的同时冲向母亲的怀里。我的母亲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紧紧地抱着我和我的堂兄,过了几分钟,没动静了,她才开始说一些安慰我和堂兄的话。十多分钟后,消息传遍全村,都知道是洪水冲了大石拱桥。当时有一辆从保山急速驶来的客车正要过桥,被发现异常的一个村民拦下,车停下后又倒退了几米,桥就落了,由于这个村民的好管闲事,一车人幸免于难。

  3
  石拱桥垮掉已后,有的人说是设计的不好,有的人说是施工有问题,也有人说那桥是被大黑龙给弄倒的,因为桥上的桥孔设计得像马背上的鞍子,而龙又特别不喜欢那玩意。有人还亲眼看到大黑龙就着汹涌的水势在桥墩上撞击了三次,桥就落在水中了。也有人说看是看见一个长形的巨物撞击过桥墩,就是没看清是大黑龙还是洪水冲下来的树桩。很多年后,村子里还在流传各种不同版本的关于断桥的传说。桥没了,它的遗址就被称之为断桥。
  4
  66年的洪流冲断了大石拱桥,也在乱石从生的河沙坝上面冲积了一层厚厚的沃土。并且新增一条支系从河沙坝的中心流过,被叫作小汊河。由于地形的原因,小汊河的流速缓慢,可能是缓慢的流速更适于水生动物的繁衍,附近大河里的一些鱼集中到小汊河里生活,里面的小蝌蚪更是比大理人碗中的泡米花还要密集。几年以后,小汊河两岸自生了一些柳树,长势还很好,正是没人插柳柳也成荫,树下长满了青苔,鱼儿和青蛙都在下面躲凉。那时的河水很清也很干净,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几乎天天都去大河边洗澡,然后再去小汊河捉鱼,那时的鱼很多,捉起来很简单,用一个竹篮就可以捉很多鱼。物以多为贱,吃多了就不爱吃。多数时间我们把捉到的鱼又放回河里去了。小汊河的鱼多数是黄巴巴鱼,一种头尾小,肚子大,肚皮黄的鱼,当地人叫它黄巴巴鱼。也就这种黄巴巴喜欢到小汊河,还有一些小沙苔鱼来的多些,那些喜欢乘风破浪的细鳞鱼、壳子鱼、石巴子、蛇头鱼不愿意来小汊河。它们继续留在水流较急的主河道里生活。河边有夹夹虫沟里面有泥鳅也都是美味的食物。下街村的村民有空了,都会去河沙坝的小汊河和大河里捉鱼或抓夹夹虫,改善一下生活。其中的蛇头鱼是漾濞河的特产,而且就集中在河沙坝这一段上,后来我去了很多地方都没有见过这种鱼,包括海鲜云集的广东也没有。它的模样近似江鳅又不是江鳅。这种鱼吃起来香还有一种淡淡的甜,有回味无穷的感觉。据说长吃还补脑,村里有两兄弟在刚恢复高考那一年双双考上大学,他们的父亲说“这两个儿子聪明是有原因的,他们还在娘胎里就开始吃我捉回来的蛇头鱼”。这位父亲说的这种功效是否真实存在,我不得而知,但蛇头鱼的美味可口却是真实的。那时候大家都去河里捞鱼吃,总还是有取之不尽的感觉。后来有几年,一些人发明了用炸药炸、用电击的方法捕鱼、再后来水质也变坏了,河沙坝附近的这些珍贵鱼类相继绝种,现在不要说吃了,连它们的踪影都再也见不着了。

  5
  我有十多岁的时候,河沙坝的鱼没了,小汊河也被围田造地的村民给填平了,但那些大水冲来的沃土是一直留下来了,像上世纪66年那样大的洪水再没有来过。只有91年涨过一次大水,那时我们家住在靠河边的地方,看着水涨,我的堂兄马朝凯怕我们有危险,就叫了几个亲戚,开着他一辆有货箱的老式吉普车,把我们搬到他们家去。在苍白的岁月里,亲人的一点点关切总能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温暖。但这次大水没有像66年那么大,而且很快就退潮,有惊无险。已后的日子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水灾。洪水留下给河沙坝的沃土成了村民们新的实惠。河沙坝靠村的一半属于第4生产队集体所有的良田,靠河的一半是各生产队的村民自己开挖的自发地,家家都有一两块。这里水源充足,适于种稻谷。土质松软肥沃又适于种洋芋、蚕豆和各种蔬菜。由于土质松软,洋芋能长到一市斤重,青蚕豆炒出来又嫩又甜。因为大家都知道河沙坝洋芋和蚕豆好吃。县城菜市场上经常听到卖菜的吆喝“河沙坝的蚕豆”、“河沙坝的洋芋”。曾经的下街村大人、小孩都喜欢到河沙坝焖洋芋、焖窑豆吃,所谓焖就是在地里用土块砌一个土窑,留一个窑门,用柴火把土窑烧红后再把窑顶打开,放入蚕豆或者洋芋后轻轻将烧红的土块拍下焖住蚕豆或洋芋。一个小时后,洋芋或青豆都会焖得黄生生的,看着眼馋,闻着飘香,吃着味美。大家围在一起品尝焖窑豆、焖洋芋的情景曾经是河沙坝的一幅风景画。画中的内容已远去,但时不时还是会有一些中年人,到河沙坝重温一下当年的那种感觉。
  现在的河沙坝,鱼类是没有了,但花果树木成林,蔬菜豆类成片。一年四季绿油油的,有空的时候可以去看看花木和蔬菜的疯长,听听鸟儿唱的歌,这时候的河沙坝总是蛙声如潮虫声如雨。真的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这几年树多了,鸟也自然多起来了。多年不见的麻雀又开始成群结队,还有一群白天鹅把我种下的樱花林当成了它们的活动场所,从青晨到黄昏,一会儿起,一会儿降,一会搏击长空,一会儿蹲在树阴下聊聊天。这些曾经一度消失掉的精灵又复活了。若是在炎热的夏天,吃过晚饭也可以去河沙坝吹吹河风,等到夜幕降临,对面三登车路上的车灯和天上的星星连成一片。让人分辩不出谁是星星、谁是车灯。河沙坝这块净土是安拉赐给下街村穆斯林的宝地,也是县城唯一没有被现代文明撞触过地方,但愿这块净土别又被什么人惦记上。
  
分享:
责任编辑:风飘何处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6/11/22 22:03:22  
欢迎回来。祝冬天快乐,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