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行走笔记>打马京都(之四)

打马京都(之四)
  作者:鲁文可 发表:2017/7/2 15:24:0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418
  编辑按:这趟‘京都’玩的惬意,连文字都透着精神。为您的精神点赞,问好。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2017年5月12日早6点33分,在晏城火车站乘上“威海至北京”的427普客,携老伴去北京看孙女。这是第四次,每次去了都借机游览几个景点,“一举两得”,其乐融融!
  14日,一家四口带着孙女游览北京动物园。1984年春天我曾游览过这里,一晃30多年过去了,社会进步人变老,这里发生什么变化、又添什么新奇,是我的关注点,而让我更快乐的是在儿子小两口带领下,携老伴抱孙女,同游共乐,十分开心。走进动物园,首先游览的是“大熊猫馆”,这里有“亚运熊猫”和“奥运熊猫”,是动物园的精华部分,整个建筑造型呈竹笋状。然后按照游览路线,戏“猴山”,爬“熊山”,游览“狮虎山”,穿过“夜行动物馆”、驻足“猫科动物馆”,观看河马、大象、长颈鹿,近览猩猩、羚羊、金丝猴,还有雉鸡苑、两栖爬行馆,等等,若干飞禽走兽,很多很多珍稀动物。有些感兴趣,有些就是看看而已,所有的重心就是让孙女在快乐开心中,认知自然,亲近自然。最后来到“儿童乐园”,这里有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小型动物展舍,有家骆驼、绵羊、山羊、大耳羊、家兔、犬、猫、豚鼠、猕猴、观赏鸟等,让孩子们亲手饲喂动物,近距离触摸动物,在游玩中锻炼了胆识、培养了爱心。
  大半天的游玩,收获很大,孙女很快记住了“熊猫啃竹子”、“大象用鼻子吃草”、“猴子洗脸”等一些动作特征,回家后还演示给我们看,乖巧可爱!这天是“母亲节”,儿子儿媳特意为他妈安排了小有名气的饭店,美景美食,乐在其中!除此,根据游览资料,我还考察了动物园里的几处古建筑,了解了北京动物园的历史和发展。这里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被称为“万牲园”,是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园内现在仍立有遗址标志,园的规模约86公顷,护城河穿园而过,饲养展览动物500余种、5000多只,是中国最大和世界知名的动物园。
  前几次来,带老伴游览了北京部分景点,但还没去爬长城,这次作为“主打”项目列入计划。15日,儿子带我和老伴特意去了“八达岭长城”。去时乘京郊旅游列车,这条线路是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我们从海淀区清河站坐车,旅途中隔窗而望居庸关长城、著名的关沟风景区、遥望詹天佑塑像,北京西北部的山区景色映入眼帘,十分惬意。列车在著名的“人字型”处稍事停顿,折回八达岭站下车,行走一里多就是八达岭登城口。由此登上长城,我们选择了北爬方向。原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长城画面,一家三口亲身攀登,顿感兴奋新奇。豪放的心情洒脱飘逸,豪迈的健步拾阶而上,特别是老伴虽然年老体疾,尤为兴奋,不仅不需要照顾且充满锐气,始终跑在前头。每当爬到台楼,我们都是驻足瞭望,留意端详,在享受爬城喜悦的同时,进一步了解长城。我曾去过居庸关长城,由于台阶险峻,并没有攀登多远。这里与那里比较,更适合老年人游览。整个城墙依山势向两侧展开,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古老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的确令人赞叹不已。城墙的高度和宽度随山势稍有不同,或宽阔的斜坡,或陡峭的台阶,步步登高,目测墙高六到十米,平面呈梯形,底宽六七米、顶宽四五米,可以“十人并行”;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瞭望关城南北两峰,能看到的的“敌楼”有8座,两峰相对高差大、坡度陡,敌楼由低处向高处依次峙立,南北遥相呼应。我们爬过的北四楼城墙基本上比较平缓,过第三楼后呈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楼,这段有100多级台阶,是最能体会“爬”的滋味。每过台楼歇息观察发现,敌楼全部为砖石结构,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城台战台烽火台,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我们登上北六楼远眺“观日台”没再上去,据说那里才是真正的“好汉坡”。由于已经天过午时,只好停步,但没有按原路返回,而是沿城墙脚下的山路走下,游览了这一带的秀丽风光。
  离开八达岭长城,我们随即乘公交去了“明十三陵”风景区。早就闻知那里是著名的景点,还属于世界级文化遗产,顺便去游览也算蓄谋已久。赶到定陵看到广场的“游览示意图”了解到,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在三面环山的12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之中,埋葬着从明成祖到最后一帝崇祯13个皇帝,每个皇帝的墓地独立成陵,规则相距,远处望去,群山环抱,小河蜿蜒。所到的定陵,也就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的陵墓。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是十三陵中唯一的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资料介绍,陵墓始建于万历帝生前的28岁,即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十八年),历时6年,耗银八百万两,其规模、规格在十三陵中属于最大的陵园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的三进院落,后有高大宝城一座,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庭院深深,翠柏绿荫,游客起步陵正门的三卒汉白玉石桥,穿过殿楼碑亭,径奔地下宫,也就是被发掘的“万历墓”,这里是游览的亮点。定陵的地宫也叫玄宫,位于明楼的正后方,其中埋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地宫距地面27米深,顺着楼梯式的台阶走下,感觉有些“阴沉沉、凉飕飕”,假设一个人进来免不了“毛骨悚然”,好在游客很多,也就不太害怕了。按照地宫的路线左拐右转,没有喧哗,只是默默的走过。空间很大,足有1000多平米,由前后左右中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7座券门都是高大的汉白玉石。里边并没有多少展品,中殿有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座前各一副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云龙大瓷缸,据说是盛油燃烧“长明灯”的;后殿是最大的一个殿堂,棺床上停放着皇帝和两位皇后的红色棺椁,两旁放着十几个红漆木箱随葬品,据推测这是仿制品。左右配殿亦有棺床,但无棺椁,这里突出体现的是陵寝格局和规格,也就是所谓的“金井玉葬”。
  之前,我曾去过清昭陵,但下地宫还是第一次,到此游览,谈不上兴趣观光,甚至感到压抑沉闷,唯一的收获就是实地见到了皇帝的“陵寝宫殿”及其这段历史。由此反过来思考,搞这些东西又有何意义呢?即便选在这“风水宝地”上,又劳民伤财如此修建,最终仍是走向灭亡,真的犹如那块高大的“无字碑”:一言难尽!
  回来路上,途径十三陵水库,一弘清澈碧水,四周山野青翠,心情顿时好了起来,还勾起老伴的回忆,因为早在学生时代就学过“伟人修水库”的故事。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建设,感慨万千,归根结底一句话:“还是共产党好”!
  在京几天,看孙女,游景点,又是新收获。17日,乘动车打道回府。再次记下这次行程,一并收入“打马京都”篇。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