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精准扶贫的出路在哪里

精准扶贫的出路在哪里
  作者:风清云淡 发表:2018/2/5 10:25:51 等级:3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470
  编辑按:的确如此,扶贫不仅仅是解决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贫乏。有的贫困县不愿摘掉贫困的帽子,因为一摘掉扶持资金就减少或没了。因此,扶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5年1月,组织安排到一个偏远小镇工作,2017年5月,从这个小镇镇调到相邻的小镇,两个镇都是贫困镇,至今已有近三年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工作中出现最高频的词就是“扶贫”,对于乡镇工作而言,已经处于行政工作的最底层,是所有政策的最后落实者和执行者,我作为乡镇工作的一员,三年中直接参与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精准扶贫的出路在哪里?
  要找出路,首先得找准问题,再分析问题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那么问题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贫困户家庭为什么穷?按照精准扶贫系统的分类,贫穷的原因有多种,因病、因学、因灾、缺劳动力、缺技术等等,细想其实无外乎外因和内因,以上所列种种均外因,外因还包括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这个客观因素,而内因则是指群众自身的致富的能力水平和动力问题。外因是条件限制,而内因是动力不足,外因和内因相结合就导致了真正的贫困。
  其实真正的贫困不只是物质上的贫困,还包括精神上的贫困。我深信,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都是因病、因学、因灾等导致的贫困,其自身是非常勤劳非常节俭的。但也有一些贫困户等靠要合身倒,吃穿用住都依靠政府补助,还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自己不思进取、不谋发展,总认为当贫困户光荣;由于扶贫政策空前优惠导致一些群众为了获得现实利益不惜隐瞒家庭真实情况争当贫困户。
  怎样才能让贫困群众从贫困中走出来?精准扶贫的出路在哪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三年的直接参与,我的感受是乡镇一直都为如何精准识别而烦恼,都在为如何把产业精准到每一户贫困户而烦恼,都在为如何完善完善工作资料确保迎检不出问题而烦恼,但总体而言缺乏对大扶贫的宏观把握,缺乏对如何帮扶的深入研究。我们现在的扶贫仅仅停留在个体化帮扶的层面,我们的帮扶所凭借的只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而只有事实判断没有价值判断的扶贫恰恰会导致新的不公平,那就是“懒惰贫穷得实惠,勤俭持家无帮扶”,这种现象在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地方扶贫投入越大群众的满意越低、群众想方设法争当贫困户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扶贫的出路在哪里?我想值得注意的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解决好外部环境问题。要加大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贫困地区水电路讯房寨等基础设施,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好公共服务,让群众有更多的脱贫致富的方法和机会,比如现在正在实施的农村“组组通”公路项目、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就是解决外部环境最直接的扶贫措施。
  其二要解决好群众持续增收的问题。贫穷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要通过发展好的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加收入,要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群众有事做有钱领,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解决群众持续增收的问题上我认为直接将资金补助到贫困户头上的帮扶方式并不可取,这样做资金使用效益非常低。我们应该尽量拉长资金使用链条,让资金在每个环节都产生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我举个例子:去年在我所帮扶的村,有一个企业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了水果,但管理不到位,于是我就给这个企业说,我给你一个小项目5万元,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请本村的贫困群众帮你把这1000亩果园打理出来,后来企业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请村里的贫困群众为其清理果园。结果是:企业最后花了20万元把果园清理出来了。这样做的效益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给企业5万元的项目,企业得到了实惠;二是企业解决了村里的贫困群众临时就业,发放工资20万元,意味着贫困群众收入总数达到了20万元;三是1000亩的果园确实打理出来了,成了镇里甚至是县里的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是要解决好群众内生动力的问题。针对等靠要合身倒的贫困群众,要教育感化引导就业创业自力更生。我在贫困户群众大会上经常讲四句话就是“要知道满足、要懂得感恩、要遵章守纪,要自力更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扶贫不仅仅要解决物质上贫困更要解决思想上的贫困和精神上贫困。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