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真谛: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读杨定一《真原医》
![]() 曾经看到一篇深度好文,文中提到:生命的最佳状态是——最积极、最乐观、最健康、最幸福,最能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奉献自我,也许平凡,却不简单。 深以为然。 这样的状态,是我们极力推崇的生存质量;这样的状态,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热切渴望;这样的状态,是我们穷尽一生的不懈追求。 然而,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努力的我们,还在康泰无恙之外徘徊;奋勉的我们,还在焦躁烦忧之中挣扎。 这样的徘徊与挣扎,无可奈何,却事出有因。只是这因,出自我们自己,是我们倦怠了自己的养生。 明代名医龚廷贤根据自己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与经验,写过一首《摄养诗》: 惜气存精更养神, 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 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 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 任我逍遥过百春。 养生的境界,在这首诗里,于字里行间诗意地流淌了出来,从衣食住行到喜怒哀乐,无不涉及。它告诉人们,“吃喝玩乐”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是,岁月的评分,却因人而异;“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手段。 一、参透健康饮食:多食活性蔬果、细嚼慢咽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略见一斑。 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忆苦思甜。从他的生平中,我以切肤之痛懂得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三年灾害闹粮荒时期,父亲正是长身体的当口,却只能三餐不继地咽野菜、啃树皮、吞谷糠,小小年纪便因饥饿而患上胆结石从此备受折磨,到如今,整个胆囊被大大小小的石子塞得没有一点儿空隙。在那个灾荒年代,吃饱穿暖何其艰难!食不裹腹面黄肌瘦的生存印记,深深地烙刻在百姓的心头,那份饥不择食的痛苦,影响了几代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好转,国民的饮食逐步得到了改善,食物结构也日益丰富,山珍海味、时令鲜果、加工副食,应有尽有。选择余地越来越广的人们,便从但求裹腹转向吃得精细吃得丰富吃得痛快。 尽管如今食物品种繁多,但因各种因素,加上人们为追求口感而烂用煎煮炒炸等烹调方式,食材却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也失去了内含的天然活性酶。很多食物因流失天然营养素或矿物质,而变得不完整且失衡,其作用除了维持生命,再无营养健康可言。 人们在食用过量又失衡的食物后,便会造成消化系统的长期过度负担,并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进而引发包括肥胖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痛风等等在内的各种慢性“文明病”。 原来,没有生命力的食物,虽然能维持生命,却使得人们健康的能量与活力持续下降,徒增健康风险。 原来,健康危机,不仅仅生于物资匮乏下的营养不良,也存在于物资丰裕中的营养过剩以及不当的处理方式。 杨定一博士在《真原医》里讲到:活的食物是最健康最有疗愈力的工具,为了提高健康,人们应该多多食用富含酶的有机蔬果;色彩鲜艳的时令蔬果,含有丰富的植化素,具有抗氧化、抗发炎、抗突变等等重要功能,每日摄取便能让身体远离疾病与衰老,这种特殊的保健功效,是上苍赐与人类的最佳医药。 当然,关于吃素好还是吃荤好,大家虽各执一词,却都不失道理。毕竟,俗话说得好: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所以杨博士虽然力荐素食,还是提倡大家根据自己对食物的需求来自行选择,以开放的心胸去亲身体验,让身体来告诉自己,究竟是素食还是荤食更能带来活力,只要愿意倾听身体的声音,必定能找到解答。 他还特别强调,无论素食或荤食,都得把好消化关口,务必践行细嚼慢咽。之所以要细嚼慢咽,是因为我们在咀嚼食物时,嘴里会产生一种唾液,而唾液里的消化酶能加快食物分解,食物只有通过充分地咀嚼才分解出各种营养物质且有助于消化吸收。 二、参透喜怒哀乐,放过一切、接纳自己 前几天,爱女没头没脑地给我发来一条信息:终于知道,好好吃饭、快乐活着,真好。 如此正向的文字,却散发出无以言表的沉重,着实令我吃惊。 “宝贝,何以如此感慨?有事儿发生了吗?”我忙不迭地询问。 “没事儿,妈妈。”稍倾,爱女补了一句:“今天,有个同学休学了,抑郁。” 突然想起,曾经有人发问:你有多久没有纵情地哭?又有多久没有开心地笑?不哭不笑可是坚强? 是啊,我们太久没有肆意地哭与笑了,开怀地笑纵情地哭,似乎被遗忘在了讶讶学语、蹒跚学步。 四月即将到来。传奇巨星张国荣曾在2003年的四月一日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此后,每年的四月一日,张国荣便以被纪念的方式,重新回归百姓的视听。 被称为娱乐圈“最完美艺人”的张国荣,善良、敬业,尊老爱幼,在娱乐圈影视歌三栖,是艺人典范,拥有无数歌迷粉丝。可世事难料,张国荣因胃酸倒流损伤嗓子,不幸患上了生理性抑郁症。那是一种极度折磨人的病症,万般无奈的张国荣因此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世人为之唏嘘。 假如,当年他有幸接触到《真原医》,以他的聪明睿智和胸襟,兴许会另有转机。 在如今快节奏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内卷的旋涡,都在患得患失,而这,带给了我们无比的生存压力。 在心力交瘁下,我们不再从容,我们被抑郁、焦躁等等不良情绪所挟持。 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关在某个角落,关上心门,在暗夜里独自添伤;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不尽人意之处,我们的世界变得狭小又窒息。从种意义上说,我们没有接纳也没有放过自己。 杨博士在《真原医》里提到,压力通常并非来自生命中的重大问题,而是日常生活中未妥善处理的小事所积累;压力往往来自我们对事情的观感,而非事情本身;怨恨、愤怒、沮丧、失望,这些负面情绪一旦产生,便会在心、脑甚至全身通行无阻。 杨博士告诉我们:克服压力最主要的方法,不是减少造成压力的事务,而是如何改变对事务的认知;唯一解决压力的长期且有效的方法,是彻底改变心念,从一个更宽阔的角度去看待生命;若能以更宽广更体谅的心去观看各种事物,可以帮助身体重回平衡、协调的状态,这种心灵的转换可以改变压力,引领我们进入崭新快乐的生命世界。 曾经也有人说:觉得寒冷,就靠近太阳,祈求温暖;若太阳缺席,就做自己的太阳,自制温暖。 所以,亲爱的,能否放过过往一切,接纳自己,全在于我们自己。 三、参透人间各种:抽离情境、自我疗愈 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坠毁,突然到连梦都不是。机上这132条鲜活的生命,是父母、是子女、是兄弟姐妹、是亲朋好友,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维护者,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掌中宝,本该一个都不可少,却在瞬间,给世人留下锥心悲痛后,人间蒸发。132条生命的背后,是一张再也无法收拢的网。 谁都不知道,下一秒,幸福与不幸,哪一个先到! 举国哀悼。悲戚霸屏。 共情的言语也霸屏。 有人说:“就失控的飞机、口罩外的病毒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幸存者。” 有人说:“我们理当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在无法预知的未来里,期盼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 有人说:“有些离别,来得猝不及防,只是眨眼间的错过,却是一生的想念。但它不会告诉你,那是诀别。” …… 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平安,对自己对他人,哪怕是陌生人,都是那么地重要。只是,既然事件已然发生,悲伤、无奈、痛苦之后,却是一定要向后看,因为接下来日子要继续过。 佛说:人与人之间的缘份,是冥冥之中的命运。而人与人之间,却并非只有善缘,还会有其他的缘份。 因此,佛又说: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凡有出现,皆有使命;世间万千,皆因缘和合,无缘不聚、无债不来。 据说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感谢上帝,感谢你,我现在很好。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但是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忽视了遭受的伤害,感谢了给予自己关心的人,也让自己脱离了负面情绪,避免了对心灵的伤害。 这个故事虽然与疗愈并无太多关联,却可以用来理解《真原医》里的“抽离情境的方法”。当人们在现实生活里因压力或情绪而心烦意乱的时候,不妨进行“抽离情境”练习,来帮助自己管理情绪。先冻结已然发生的事,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将反应或反弹意念降到心底,再将自己从事件中抽离出来,然后将际遇交给心,倾听心的声音,由心来给予回答。 杨定一博士,还给出了一个更直截了当更有效的办法,只要真诚地说出或者在心中默念“谢谢”两字,便能帮助把重心降下,让念头归零,就能让我们抽离负面情境,远离情绪与烦恼,心也回到应有的清晰与平静。 可见感恩的心以及抽身旁观,能化解负面情绪,让身心灵达到和谐平衡。 写在文末 《真原医》作者杨定一,现任台湾长庚生物科技董事长,是纽约洛克菲勒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医学双博士,是迄今唯一获得《自由神奖章》的华裔科学家。他的全部生命系列书籍包括:《真原医》、《好睡》、《静坐》、《丰盛》、《不合理的快乐》、《时间的陷阱》、《短路》等等。 《真原医》的出版,旨在以各种方法,提醒人们回到自我,只要相信生存与追求是健康的本能,那么,即使身处于疯狂又无可逆转的世界,也不会在此过程中迷失自我或失去健康。 《真原医》是杨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书籍的开山之作,分享的是预防医学观念,“真原医”即真正的原本的医学,其大健康理念,就是如何用饮食、呼吸、运动、心态完美构成最坚固的健康防护网,将大多数疾病彻底挡在身外。 杨博士认为:只有彻底转变心念,才能恢复健康与福祉!唯有全心全意,身体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恢复健康。 至于养生,其实并非当代的新生事物。我国的养生文化的起源,始于殷商时期,到了春秋战国,便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文献方面,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保养身体养生之道得养生焉。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所以,杨博士说,书中知识是前人所累积的智慧,源自世界各地古老文化,并经过千锤百炼。尽管我曾尝试以现代的科学信息来更新这些知识,但观念中的真理,却是亘古不变。换言之,要达到最佳的健康境界,必须全方位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饮食、运动、呼吸、思想与情绪管理。 杨博士还说:健康要主动追求而无法被动获得,我们需要自己主动努力,从心态、饮食、运动、呼吸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改变,才能真正获得健康。心念的彻底转变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前提。 书中的观点:《真原医》提倡三体(身体、情绪体、心思体)和谐平衡,让患者真正走上康复之路。 养身方面 1、多接地气、移步户外,多晒太阳。 2、饮食上多喝水以蔬果为主,蔬菜榨汁吃、水果生吃,少吃精粮。 3、用餐时细嚼慢咽,让唾液充分浸润每一口食物,关注消化道的健康。 4、排除消化道积习毒素的方法:缓慢的疗愈,改变饮食结构,多吃蔬果汁。 养心方面: 1、静坐:参考佛教或者瑜伽中的冥想,通过静坐,回归本心,重归本我。 2、一切从心出发,寻找圣心,也就是身心灵平衡,充满正能量的观念;感恩,对自己,对家人,对累世以来一切有缘相遇者,无条件欣赏与感谢。 3、不再恐惧,用一颗全然的慈悲心战胜恐惧。 4、记得快乐:无时无刻地,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快乐。 5、达到顿悟: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什么,我们现在就已经是完整、全然的存在。我们已经完美。活在当下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