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片玉寸珠忆老屋

片玉寸珠忆老屋
  作者:戊子 发表:2008/12/17 21:18:17 等级:4 状态: 阅读:2175
  编辑按:风雨中飘摇的老屋,烈日下静默的老屋,以及消失不见踪影的老屋,在记忆深处,依旧精致、宽敞、明亮,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是怀念潜滋暗长的源头。
  
  老屋是一个结,就像老酒,越封存就越甘甜。特别是当我在外面参观古民居之类的住宅时,对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屋更加地思念起来。然而,我知道,如今那爿老屋所在的宅基地上,早已经是别人的新房矗立着了。但是,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会徐徐展现出老屋的原貌——三进独居大院,一人合抱尚且够不着的正厅立柱,精心雕琢的鼓型柱墩,高朗而宽敞的堂屋……
  
  听母亲讲,老屋曾经为一个大地主所有,由于家道衰落,不得不忍痛出让。母亲一提起买老屋前,父亲深夜了还独自一个人背着手来回度步,煞费苦心筹集资金的情景时,就深有感触地连连摇头说,就凭你父亲和我教书的那点收入,难啦!虽然没有说要我们今后怎样守业的话,但是,从母亲眼里浮现出的对老屋来之不易的表情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说此话的良苦用心。
  
  老屋位于小城上正街十字口的一条小巷内,坐北朝南,分上、正、下三厅。朝门西向开,与老屋的坐向呈T字形。在厚重的双扇对开的黑漆门前,还矗立着一对雕工细腻的石狮子。进门的天井里有一个照壁。绕过照壁走进中门,便来到下厅。正厅和下厅之间又是一个天井。从天井上三级台阶可以进入正厅。但人们进出时,一般都喜欢走两边厢房前的回廊。正厅与上厅虽然同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整个屋脊却比正厅矮许多,不过,中间也隔着一个天井,两边仍然有回廊相通。母亲曾告诉我说,原来,阿婆、阿公他们就住在上厅里面。
  
  听大哥大姐们讲,在老屋的三个天井里,分别栽种有枇杷、栀子花和其他一些花木。其中,那株枇杷和栀子花是姊妹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枇杷一年一度结果,婷婷如华盖。栀子花高大而丰茂,几乎遮去了小半个天井。春深时节满树雪白的鲜花盛开,这时,浓浓的花香便会在老屋的角角落落四散洋溢开来,闻之惬意而舒适。如今,七姐还能忆起栀子花树开花时,大家争着摘花插在头上的情景,以及在枇杷树结实后,每天跑去树下看几回,眼咕咕地去等望着枇杷黄熟的情形……而雪白的栀子花和黄澄澄的枇杷,至今在七姐们的记忆中,成了两个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
  
  特别是那株可以称为“树木”的栀子花,更让人感觉这幢老屋的年深月久。可惜,一次,九哥的同学到家里来玩,看见满树惹人的栀子花后,便禁不住爬到树藤上去摘花玩。结果,不小心踩断了枝桠,从上面摔了下来,差点酿成大祸。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摘花摔伤的事故,父亲不得不将栀子花树连根挖掉了。只是,父亲在原来栽种栀子花的地方种上了一株葡萄,并为它搭起了藤架。每当夏天,一家人便将竹椅子搬到葡萄架下纳凉。而我们小孩子嘴馋,还未等到葡萄变紫,便开始你摘一颗我摘一颗地偷吃起来。等真正到了葡萄完全成熟时,架上的葡萄已经所剩无几了。而父亲从不责备孩子们的天真调皮。母亲却要数落两句。但是,也只是说说怕牙齿被酸掉的话。
  
  听母亲讲,那年那月的老屋里经常高朋满座,父亲所在诗社的那些诗友们的吟诗声、清谈声、笑声,都无不让老屋充斥着高雅;而孩子与孩子之间争闹的叫喊声甚至哭闹声,又显得是那么地嘈杂而充满朝气。当风和日丽的夜晚,父亲便会拿出他喜爱的洞箫来吹奏。于是,袅袅的清音和孩子们跟着念诗词歌赋的读书声会一下子将整个老屋寓于宁静祥和的氛围中……那时,家里还讲究宵夜(吃夜宵)。而小城名厨温癞子的白砍鸡常常被作为首选。其次,就是周姓的卤兔肉什么的,再配上一两碟油炒花生米之类。一家人谈笑风生地围坐在堂屋的大圆桌子上,烛光如萤,亲情如蜜,悠闲地品酒品菜中,显现出的则是一幅祥和而悠闲的情景……
  
  不过,那时家里人口也众多:上有阿公、阿婆、伯阿婆;与父母同辈的还有一嬢、九嬢、大幺叔、小幺叔;加上父母亲名下的几个子女,若逢宾客造访,亲戚往来,就更加地热闹了。吃饭时几乎要围满整整三个大圆桌。而经济来源,就完全是靠父母亲教书的收入了。好在那时父亲的工资在小城的教书匠中算数一数二的,而生活又相对较低。所以,还是勉强能够维持一大家人生活温饱的。
  
  但是这样的场景好像没能维持多少年。特别是当父母相继被划成“另类”后,母亲失掉了工作,父亲只能领到14元的生活费,又被罚到乡下劳动改造,家境就一下贫寒起来了。到六十年代初,甚至连老屋也住不成了,据说是被“平调”给了小城的缝纫社。一家人被强迫着搬迁至东门口一条小巷中一间摇摇欲坠的破屋里居住。生活一落千丈不说,单是从宽房大屋搬到狭窄的房屋居住,大量的古老家具就没地方摆放。好在那年那月煮饭是烧柴禾,于是,陆陆续续地将那些没处摆放的家具当木柴烧掉了。等到三年后索要回老屋,搬家倒是轻便了,可老屋却已经被缝纫社弄得面目全非了。正厅、下厅的硬杂木装板墙几乎被强占者拆空。两边厢房的地板也不翼而飞。下厅的楼板更是不知了去向……
  
  母亲望着眼前被拆得七零八落空荡荡的老屋,两行热泪不禁潸然而下。可以索赔吗?照道理是可以的。但是,找谁赔?你,一个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8/12/17 21:37:55  
那段历史属于老屋,更属于随着老屋变迁而居的人们。
评论人戊子 发布于 2008/12/18 15:02:40  
是的。谢谢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