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关系
![]() 很早以前,我没有怎么去深想父与子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只是片面地知道一些鸡零狗碎的“警言”。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不教父之过”之类。 我十三岁那年,父亲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父亲较早的去世,不但将失去应有的父爱,在人生、理想、前途等方面因为缺乏父亲的指点和教育也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失。好在母亲也是教师出生,不断对我循循善诱、谆谆嘱咐和教导,以至于使我终于在二十二岁那年幡然醒悟,开始以自学的方式弥补我白纸般的幼稚思维。 不过,母亲的角色似乎永远不能替代父亲。母亲生就的慈祥似乎总不能在心里产生对父亲所特有的那种“敬畏”。于是,经常将母亲的教育理解为罗嗦、唠叨,甚至产生一种莫来头的逆反……当母亲阖然病故,再见不到她那慈祥的音容笑貌后,突然醒悟的我才真真感到当初举止的忤逆和痛苦难言的后悔……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的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开始了他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年龄了。可能是为了吸取自己曾经将母亲的教导当耳边风的教训吧,因此,总是不断地将我当初忤逆不孝的后悔以强人所难的方式对他指手画脚。一会担心他新走上工作岗位不知道怎么处理同事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一会又担心他有了饭碗后就产生“小富即安”的心理,不追求进步等等等等。因此,每次他回家耍休假或与他通电话,常常是不管他接受与否,总是不断地将我认为是经验之谈的东西像填鸭一样对他强行灌输…… 我简单地认为,我在人生路上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尝过不少苦果的滋味,应当将为人处事的“一二三”传授与他,即使免不了仍要受不少搓磨,但总不至于到时候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或者遇到大事难事而一筹莫展。最担心的,还是怕他在处理关键问题上因为意气用事而给今后的前程带来障碍等等。 结果,我这种罗嗦和唠叨也像我当初听到母亲的教诲一样,令他非常的反感。在他心情好的时候,还表面装着在听的样子。一旦遇到他心情不好的时候,要么粗声粗气地喊出“啰嗦”的抵触声,要么干脆一甩袖子走开。多几次下来,最后就成了“你在说,他在听。你说完,他全不信”。父子之间的心灵不但没有得到沟通,反而连正常的关系也变得有些不和谐起来,真是让人头疼。 有时我也在自我反省。对儿子的教育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为好?采取沉默,听之任之,由他自己去“摸爬滚打”……又怕他走了弯路不说,说不定还会因为四处碰壁而心灰意冷,甚至愀然“折翼”…… 我总有这样的观点:其实儿子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好坏,是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不然,民间的语言不会流传“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话。不会痛心疾首地大书特书“子不教,父之过”的经验之谈。 当然,要说,血统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比如,我所了解的我们家族的“谨小慎为”这一特性,不但我的祖辈包括我是一脉相承,在儿子身上也常常是显露无遗的。从小到大,儿子从来没有在外面干半点惹是生非的事。不但没有,从读小学到念大学,结交的一帮子朋友也全是那种循规蹈矩的同学。要说,这点不但令做父母的欣慰,在他步入社会后,也应当是很让人放心的。 但是,我似乎总是要莫名其妙地担心。总认为儿子太年轻,太不谙世事,必须要做父亲的指点。总是怕他小有成绩就固步自封,不思上进。于是,总要拿着一根鞭子在他的后面挥舞,拿着鼓槌拼力打他的“响鼓”,总要不断地对他正在走的人生之路进行认为的“拨乱反正”…… 直到目前为止,我从来没有认为我这样的强行干预有什么不对。而且,有时还暗暗认为,若干年后,儿子总有一天会理解他父亲的苦口婆心,总有一天会知道,其实作为父母的,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子女在人生的道路上尽量少走弯路,尽量不要再去品尝他的父辈所尝过的那些没必要再尝的苦果的滋味,不说一帆风顺,起码能够在追求理想的大道上披荆斩棘地顺利走下去,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一转眼,儿子工作已经一年有余了。回到家,或者在电话里,每当我询问起他的工作情况,他总是平淡地告诉说一切顺利。只是有时忍不住了,才轻声说出“就是有时感到工作压力有点大”,“感觉有点累”的话…… 我知道,儿子是不想让我为他担心,于是尽量将事情说得轻描淡写,怕我一开口又要啰啰嗦嗦地说这说那。当然,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必须经过一番“寒彻骨”的磨练和磨砺的。儿女不是身上的裤带,也不是可以一辈子关在笼里的金丝鸟。唯有放手让他“经风雨”“见世面”,甚至吃一堑长一智,才能达到真正让他们“自理”、“独立”“壮大”起来的,这是人生的必然啊! 儿子刚工作一年,由于老同志调走的调走,去暂时支边的支边,眼下人手更加缺少了。然而,一方平安必须保,这是职责所在。于是,仅仅才工作了一年的他,不得不什么工作都学着干,并且力争干好……尽管儿子在工作中晒黑了,也消瘦了。但是,当我看见儿子那日渐成熟的脸和越来越稳健的步履,我终于有些欣慰了:儿子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