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道德经》之一
![]() 作者的话:古贤讲究“立言”,今人谈及“心得”。远古奇书《道德经》博大精深,斗胆“断章取义”、“借题发挥”,说些个闲言碎语,放些个奇谈怪论,能否给你以启示以帮助,这于你于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粗浅事理的印象、有一种咀嚼人生的味道、有一句打动心灵的说话,来真诚的与你共勉共识,来海阔天空的与你交流,来表达我作文的初衷和本意。 闲读《道德经》之一 《道德经》首章中曰:观其妙;观其徼。我理解:妙者,美妙绝妙也;徼者,端倪由头也。 这就告诫警示我们:观察认识任何事物,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看内在的本质的精髓的东西;不要眷顾眼前,而要注重长远;不要一般意义上的纠缠盘算,而要深层次的挖掘剖析;不要被“金玉其外”所蒙蔽,甘受“败絮其中”所坑害,而要有一双能够看穿看透看破的慧眼;不要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而要深入深刻、细查细究、追根朔源、水落石出。只有这样,于虚实、真假、善恶、美丑、上下、内外之间,发现了“妙”,找到了“徼”,我们才可能真知灼见,才可能笑傲江湖,才可能完美人生。 经典的哲理呀,铭记在心,必定没有坏处;正确的结论啊,付诸行动,终将前程锦绣。可惜的是,现实生活当中,与此栽跟头、交学费的大有人在,遭遇的教训不少,付出的代价不小。每每痛心疾首之余,扼腕叹息之机,引以为戒之时,我也在思想一串子的问题,尚且古人都知晓“观其妙,观其徼”,难道我们现代人就弱智低能?难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都不疼?难道别人把自己卖了帮着数钱还高兴?难道“人叫你走你不走,鬼喊你跑你就跑”?难道认贼作父、助纣为虐的行为不会遭到天谴地杀?难道有必要重演“夏之亡以妹喜、殷之毁以妲己、周之灭以褒姒、晋之乱以骊姬、吴之祸以西施、唐之败以玉环”的历史悲剧?难道遗忘了“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的劝训?难道一丝不挂的行尸走肉了才觉着光彩照人? 答案既然是否定的,那症结又在哪呢?毛之言是:思想不重视,定力不坚持。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评论人漂泊自由的阿杰 发布于 2009/3/10 21:32:57
作者用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观点。独特,并和现实联系在一起,非常不错!欣赏!
![]()
评论人漂泊自由的阿杰 发布于 2009/3/10 21:31:2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出自老子《道德经》首章。通常的解释为““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
![]()
评论人倩理 发布于 2009/3/10 22:36:06
古蒲兄大驾光临,欢迎。解读精僻。问好!
![]()
评论人行之书 发布于 2009/3/10 22:18:55
很多道理,先哲们早就告诉过我们了。可惜我们已经不读圣贤书了,而是坚定地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我们碰壁,我们受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