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道德经》之二
![]() 《道德经》二章中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说,采取“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奉行“不言”的方式教化世人。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为,在那里听天由命、听任发落、坐享其成、坐收渔利,而应作“无所不为”来解;“不言”,不是什么话都不说,在那里一言不发、三缄其口、沉默静寂,而应作“不所不言”来释,否则就迂腐消极了,肯定也不是圣贤老子的历史局限和本来初衷。 当然,“无所不为”,不是什么事都“为”、都“敢为”,而是要在法律规制的许可下“为”,时刻以“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于事无补”警训自己,以免因事而乱心伤神、而声败名裂、而冤生短命,换句话讲,就是要为真事不为假事、为善事不为恶事、为美事不为丑事,为好事不为歹事,多干利人利国利家的事,不做伤天害理、勾心斗角、离心离德、胆大包天的事,不办偷梁换柱、强肉弱食、狐假虎威、自欺欺人的事;“不所不言”,不是什么话都“言”、都“敢言”,而是要言之有“心”、有“理”、有“据”,言之有“无”、有“物”、有“悟”,不说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不上纲上线、挖祖宗八代,不人前说人话、鬼前讲鬼话,不以人废言、以言废人,始终牢记“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再看看我们的一些现代人,在对待世事的态度上,在教化别人的方式上,的确“无所不为、无所不言”,且有登峰造极之功、逢凶化吉之力、左右逢源之效,但却深烙着世故圆滑的印记,渗透着虚伪假使的东西。譬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譬如不想吃要陪吃,不想喝要陪喝,不想玩要陪玩,不想笑要陪笑,不想哭要陪哭;譬如想的说的,说的做的,做的要的大相径庭,譬如权钱权色交易、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等之类之流的玩世不恭、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点头哈腰、攀龙附凤、装腔作势、口是心非的张张嘴脸和道道面具,着实让人不敢理喻、不敢靠近,使人啼笑皆非、手足无措,给人以飞蛾投火、鸡飞蛋打的嫌疑顾虑。要说例子,俯首皆知,抬眼便明,不堪列举。这并不是诋毁当今社会,肆意揭露阴暗面,只在说真话、实话、负责任的话,只在昭明实事实情、实景实况,意见苟同与否,未曾思想。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君一件事,顿悟德与才。话不投机半句多,事不妥当枉费劲。可见说话办事,乃人生大课题,古往今来,研钻行举之士多矣。有人论议要“以和合为贵、以和合为美”,有人谈及要“长骨气除傲气、少霸气多福气”,有人指点要“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有人提示要“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意即这样一来,玲珑八面,恰到好处,说话就到点子上了,事事也就顺当了,不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了吗?不就“心中有坦途,前方不会有高山”了吗?不就“把别人当天使,自己不会遇魔鬼”了吗? 因此,毛之言是:说话做事,必谨思慎行,戒浮皮潦草。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评论人行之书 发布于 2009/3/11 15:43:48
今人对古人“无为”的理解事实上有所偏差的。今天以为巧言令色便是对“无为”的最好诠释,但已经曲解了古人的本意,尽管今人的理解是迎合今人的需要。
![]()
评论人龙儿 发布于 2009/3/12 11:13:03
学习了,让人获益非浅.
![]()
评论人倩理 发布于 2009/3/11 17:47:32
无为寓有为,不言亦有言。个中味,端在各人领会。欣赏了,问好古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