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的爱
![]() 还记得“5.12”地震中那催人泪下的手机短信吗,地震来临,无助的妈妈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自己的孩子,并在手机上留下一句话:“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到这条短信,相信眼泪都会在每个人的眼里打转。漫长人生岁月,这天堂里的母爱将伴随着孩子成长。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心理访谈》栏目里接触到一个案例,不禁让人心揪地震中存活的那个孩子的成长。 十岁的英宝自小就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并不知道他九个月大小的时候,父母就在一场车祸中双双遇难,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向外孙解释这场悲剧,外婆一直告诉英宝,他的父母在国外工作,等他长在了就可以出国就找他们。然而这个谎言在英宝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却被意外揭穿了,因为英宝在学校张贴的孤儿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当小英宝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有的同学也笑话他是从拉圾堆里拾回来的,从那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不好好上学,不爱完成作业,不爱与外婆交流,忍耐心强,还爱恐怖片,晚上做恶梦,梦见自己从悬崖上掉下。 小英宝产生如此强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张久祥老师分析:每个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房子一样,还不牢固的时候,在没有准备的条件下,遭受强烈的打击,就会坍踏。固有的心理结构受到侵害,人的心理防御和自我保护功能都会受到破坏,甚至会丧失心理防御能力,心理结构混乱,产生心理障碍。 那个在地震中存活的孩子,在他的成长中同样面临着小英宝一样的心理打击。在他心理结构逐步稳定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告诉他真实情况,让他的心理小房进些凉风,能经风雨,让他的心理坚强起来。 小英宝还有一个反常行为:咬指甲盖。行为是心理的一定反映。吸吮手指的社会性和心理性原因就是安全感缺失,内心就感到孤独和寂寞,他内心唤起一种安全的注意来,他就吸吮手指。他还爱看恐怖片,恐怖片对孩子来讲,是他安全感极度低的时候的一个投射,实际上是一种宣泄,宣泄他内心里的害怕。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会导致个体社会化进程的缓慢甚至退缩,使他的人格发生一定的变化,胆小、退缩,社会学习和社会交往等社会性功能萎缩,不能溶于社会之中,不能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进程,甚至会出现例如癖好类的心理疾病。 对于那小英宝失去双亲一样的孩子来说,稳定的个体社会化载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在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让失去双亲的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首先要面临的是让他们认知家庭角色,也就是爸爸,妈妈。下面是张老师和小英宝的一段对话(根据录音整理)。 张:你愿意叫我张老师,还是张叔叔? 英:叫张老师。 张:为什么? 英:…… 张:那要叫叔叔的话,是你什么人呢? 英:客人。 张:客人和亲人有什么区别吗? 英:亲人就是特别熟,客人就是亲戚带来的朋友。 张:你希望你们家经常去客人还是亲人?去什么样的亲人你心里觉得最好? 小英宝沉默了…… 张老师轻轻地说道: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太关键了…… 张:姥姥是亲人吗? 小英宝又沉默了。 小英宝轻轻地叹了口气,张老师说:这时候他心情沉重。之前他没叹气,没把姥姥当亲人,他对亲人这个概念没建立,是他没有亲人! 张:叔叔如果你家的亲人,他和姥姥会是什么关系吗,比如我是你的叔叔,我的哥哥会是谁呀?你要叫我叔叔的话,我们一块儿说,行吗? 又是令人心痛的沉默。 张:我说汉语拼音,你说字。假如我是你的叔叔,我的哥哥是你的…… 张:b---a 张:b---a 张:b---a 张:b---a 英:b---a爸爸爸爸 小英宝轻轻地重复着…… 是啊,天堂有爱,如春风,愿我们的小英宝们沐浴着爱的春风成长。 ![]()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3/20 8:13:30
把爱送给那些自幼就失去父爱母恩的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