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诗情难鉴

诗情难鉴
——谈谈对诗歌鉴赏的点滴感受
  作者:不做梁祝 发表:2009/5/17 21:25:14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034
  编辑按:“诗歌是语言艺术,它用一种浓缩的、意象的、立体的、跳跃的、生疏的、灵动的语言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受。”
  
  诗歌是语言艺术,它用一种浓缩的、意象的、立体的、跳跃的、生疏的、灵动的语言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使诗歌成为最具魅力的语言艺术的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那就是“读趣至盛”但“诗情难鉴”。
  诗的鉴赏是从语言开始的,读者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诠释和情景的畅想而开始进入诗歌的意境,以达到审美的乐趣和享受。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诗歌形式上的兴味和韵味来揣摩探寻内容上的情味和意味。这种揣摩和探寻,在读者心中由诗触发所形成的想象形象,往往是纷呈叠出的,似乎很近但又感到飘渺,愈想抓牢就愈是无从下手,像“海市蜃楼”般,美丽却又虚幻。这一幻境,带给读者的既有“兴奋”又有“痛苦”。用“痛并快乐着”形容嗜好品诗者是恰如其份的。由此,诗歌的创作与鉴赏就形成了一个很难跨越的“沟壑”。诗人并非有意在制造这个沟壑,而是诗歌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把诗人诉之于心灵的那一部分情绪,“顺其自然”又“婉转曲折”地蕴藏在作品之中。所以,读者是很难走进带有诗人复杂思想感情的诗歌的核心地带的,更不用说登堂入室穷尽诗歌的思想意蕴和美学意义了。
  笔者对诗歌的喜爱和欣赏是至真至诚的,但也是极其无奈和痛苦的。经常为了读懂一首诗而苦思冥想,甚至有过找到作者直接讨教的行为。直接对话的结果可想而知,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艺术化”了的,最后只能是更加的“痛苦”。诗人不可能也不会扮演“说教士”,更不会“奢望”读者都能尽释“浓缩”在诗中的真实含义。诗人要的是“知音”,是那种“一见钟情”的“心灵共鸣”者和“情感相通”者,绝不可能为了让你读懂他的诗,就像小说和议论文那样毫不保留地展现心灵和情感的那块“圣地”。这就是诗歌,这就是诗人。
  当然,这只是从诗歌和诗人的特性角度来看的。如果从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来说,“诗情难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识阅历、个性气质、欣赏趣味等等,都会影响读者对诗歌意蕴的理解和品味。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诗歌不同于其它的文学作品,不是通过直白的通俗的概念化的语言和“顺理成章”的表现手法直接的表达作者的意图,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和一定的艺术形象寄寓作者的情感,以此来诱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来寻求“知音”。诗歌和诗人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此。所以,读者不要“奢望”去填平那道“沟壑”,就根据自己的欣赏能力,去品位、去揣摩、去联象、去享受好了。诗歌的鉴赏家和评论家可谓是“才实鸿懿”了,也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和现实的“需要”,凭猜测去赏析和评判作品,妄断能走进诗人和作品的核心地带是不现实的。名家讲解唐诗和今诗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诗情尽释”,少了那种神秘的幻境和灵性,就没有了诗歌和诗人的魅力,读者也就没有了那种“欲罢不能”的读趣。
  因此,还得“痛并快乐着”。
 
                                                              2008年8月10日草与燕山栗圃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