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情化景而出

情化景而出
——杨岩峰汉语诗歌思考
  作者:不做梁祝 发表:2009/5/18 20:56:47 等级:4 状态: 阅读:2388
  编辑按: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情化景而出,一气呵成千古绝唱!
  
  岩峰君,山东泰安人,在诗坛享有“玫瑰诗人”的美誉。岩峰是一个令我尊崇但从未见过面的诗人,这在我交往的朋友中属于特例。让我尊崇的是他为诗之态度和作诗之风格。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独辟蹊径,“引天河之水,地幔之灵气,在泰山之巅种植的那一园玫瑰”,以特别的手法化情化景,把深邃的哲思、独特的形象、丰盈的情怀和玄幻的意境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个性。
  在谈论诗歌创作时,我们都认可这样的说法:情景交融。这多就创作方法而言,而真正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就有了一个对诗歌语言中“情”和“景”的思悟问题。之所以称为“诗歌语言的情和景”,是因为诗歌这个特殊的文体对语言的要求,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它所容含的情和景也应是以一种独特的面目出现的,这个独特性,非情和景简单地交汇在一起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对情和景至深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诗语言的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情景交融最终也是最理想的表现形式应是:情化景而出,这是诗歌的一种境界。
  从有诗歌到现在,关于情和景通达的问题,一直被追寻着、诠释着和变换着,“为情而设景”,已少有争论,但“情化景而出”却鲜有人践行。就我熟知的诗人而言,俄国著名诗人丘特切夫、唐朝诗人李贺、现代诗人海子对此的实践和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早期出现的“情景交炼”(张炎)、“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以及后来文学理论提出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只反映了情和景关系的一个层面,适宜于小说、散文等文体中,运用到诗歌这个特殊文体就显得有些“拘谨”,诗歌特有的语言和韵律不容你对情和景的使用太“奢侈”,这就有了如何“以情化景”的问题。
  就这一点来说,我从杨岩峰的一些诗歌中找到了有益的佐证。虽然他的诗歌不能完美地给“情化景而出”提供范例,但确实这样做了,我们不去讨论他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只看结果就行了。最初感觉他的诗歌厚重沉稳,包括他的玫瑰组诗,但后来经过细读我改变了看法,他的诗歌语言看似沉稳却极不“平和”。感觉他在制造一种画面,一个诗的画面,只是这种画面有别于艺术分类上的“绘画”,不是“以线造景”,而是“以情化景”,是用情绪情感将其诗中的景物溶解开来,再不着痕迹地抒发出去,变换成一种意境的空间和距离,这种空间和距离,常常让我困惑,是不是也如绘画一样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寓意?也正是这种空间和距离,让我感受到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动感”的生命活力和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从其诗歌中找到他情感的“原发点”抑或“爆发点”。我曾和几个诗人朋友讨论过他的诗歌,恰巧和幸运的是,我的朋友也有这种困惑及相近的看法,其中就有“他的诗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的说法,这让不太懂诗歌的我有了支持者,也让我有了进一步谈论他诗歌的勇气。
  我们选取他的几篇诗歌,来作具体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先来看他二十年前的一首诗《黄昏》:“鱼儿频频跃出水面/是否因了蝙蝠的诱惑/我独步黄昏/终未接近某种境界/一种原始的静寂//这是三月/一个不冷不热的季节/古典的我/开始寻找某种默契/一种本能的超脱//有狼烟自对岸腾起/河床堆满历史的白骨/牧童的鞭影赶不走鬼蜮/赶不走此起彼伏的噪音//没有谁为黄昏志哀/长河落日只是一种象征/当接踵而至的星辰接踵而至/地熄灭/我和我的读者将在新的季风/中受孕”。今天仍有人关注此诗并作专门评论,证明了这首诗的生命力。瀚墨先生在专评中这样讲到:《黄昏》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岩峰对古典诗歌的化用非常好,尤其是最后两节,从“牧童的鞭影”中我们隐约窥见王维在塞上苍茫的眼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彼伏的噪音”中辨出晚唐诗人陈陶的嗟叹,“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节诗无疑显露了岩峰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化用巧妙,语言间的衔接非常自然,二者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黄昏”这个时间点的选取是有深意的,“黄昏”是昼夜的交接,夕阳沉入青山,给人一种苍茫宁静之感。黑暗统治世界是不可抗拒的宿命,黄昏是短暂而无奈的挣扎。黄昏的“鱼儿”因蝙蝠的诱惑,产生一种躁动的情绪,频频跃出水面。“鱼儿”与“蝙蝠”两个意象的并置,产生强烈的对比,“鱼儿”给人的感觉是善良、柔弱、可爱,蝙蝠总和吸血的恶魔联系在一起,象征邪恶、欲望、残忍,善恶两种力量扭绞在一起,令人感觉到一种自我的撕裂,文本的张力得到极大的提升。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交锋,黑暗终究是要取得统治地位的,黄昏是落日的完结,是光明寂静的尾流,是光线微弱的弥留,一种回归于“原始的静寂”。但此刻“我”的心情却有些许躁动,虽然“独步黄昏”中苦苦探求,却始终无法抵达这种境界。至于是什么导致了“我”的躁动?当“狼烟自对岸”腾起、“白骨堆满河床”、苍白的鞭影无力驱赶“鬼蜮”、噪音此起彼伏,没有人为黄昏志哀,“长河落日”成为一种没落的象征之后,人们对此反映是“不冷不热”,“我”可能寻找到“本能的超脱”吗?星辰的光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消灭黑暗,它接<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苏淇寒 发布于 2009/5/19 17:22:39  
真佩服作者的文字,空隙时就去购书中心看看“岩峰”的诗文开开眼界。
评论人倩理 发布于 2009/5/19 18:56:26  
文后附诗才能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