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侃点(一)
![]() 1、 有人对你的作品提出批评不怕,最怕的是大家都没有感觉,既不说好也不说坏。 2、 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是你欣赏的,然后发现作品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是你认为不足的。评论鉴赏就这样容易。 3、 文章评论者最得意的,就是云山雾罩地说了一大堆,最后来上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完事大吉,得便宜卖乖,还堵上了别人的嘴。 4、 “文学评论”的深层含义是:学着拿来一、两点,再送出去两、三点,就是“文评”了。 5、 评论诗人和他的诗,千万别去寻觅什么“深刻含义”,那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你就把“他”当作“情种”,扯出一点“情趣”来就OK。 6、 文学理论包括鉴赏评论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就像几滴水落到沙漠中,别指望能“解渴”。 7、 诗作品,是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诗评论,是把“抽象”化的东西进一步“抽象”化,所以越看不明白越好。 8、 通常愿意在你的作品前驻足并“说三道四”的人,才是真正喜欢你的作品的人。 9、 对“现实主义”的作品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去赏评,反过来,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赏评“浪漫主义”的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味。 10、 评说超梦幻、奇异、跳跃的文学作品,只有“蒙太奇”好用,这叫以“毒”攻“毒”。 11、 写诗大抵有两种情形:要么飘逸“风流”,要么英雄“气短”。 12、 很多诗人习惯性地抑或模仿性地过份追求那种脱离现实的“意味”,而忘了生活的本质就是体验,由此走上一条不属于自己的茫然的天路。 13、 太多的人只记住了“意象感人”,而忽略了“笔香迷人”,所以硬把诗歌弄成一种艰涩的嚼不透的东西。 14、 俗话说扯动荷花拔起藕,以此论诗,幻出诗心才能打动人。 15、 恶俗歌词,无论配上多么动听的曲子,无论怎样附雅,都难辞恶名。就好比勾兑的假酒,吃了反胃。 16、 过去很多年出一个诗人,现在一天出很多诗人。 17、 对待用下半身写作的,只有秦始皇的招好用,来个“焚书坑污”。 18、 在汉语诗中加进几个英文字母,还别说,真有了些许膻气味。 19、 世上最绝妙的组合,大概就是美容师和诗人了,从里到外都美。 20、 编辑的及时访问、跟帖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粘合剂”,能有效增强网站的聚合力。 21、 不要吝啬你的笔墨,要知道你的几句评论,也许指导作用并非很大,但激励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对文学初涉者。 22、 “意味”一词算得上是文学评论的通用标签。 23、 一篇作品的跟帖和访问量多少,与作品本身的“吸引力”有关,与作者的“人缘”关联更大。 24、 “下半身”和“口水”不属于文学范畴,尽管文学里有这些东西。 25、 如果你总是给你的读者喂些“垃圾快餐”,总有一天,他会把“垃圾”吐向你。 26、 “媚俗”存在于任何地方。文学创作有之,不足为奇,称奇的是有人把它扯成“媚俗文学”。 27、 文学网站就像超市,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不可能都成为你享用的,择其必要者一二就足够了。 28、 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上,有两种“时髦”:一是把无关联的拉扯成有关联的;二是把简单的关系摆弄成复杂的关系。 29、 文学需要尝试创新,但要有益。第一个吃螃蟹的固然是英雄,但有一个前提――螃蟹原本就是可以吃的。如果吃的是垃圾,你还会说是英雄吗? 30、 历史学家的眼光是“天文型”的,“镜头”无限地推远,拿出来的东西总是“定点模糊”。文学鉴赏家则是无限地放大,拿出来的东西找不到“四至”。 31、 下半身写作,顾名思义,就是用下半身写作,上半身栓住了,自然会造成下半身某些功能的失禁。 32、 “鲜花苹果型”帖(跟帖评论):安全无毒,不含色素,无防腐剂,更未添加三聚氰胺,无任何副作用。 33、 “风湿膏型”贴: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对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有一定疗效,心功能不全者慎用或遵医嘱。 ![]()
评论人金相玉质 发布于 2009/6/4 10:57:12
一家之言,犀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