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诗词格律
![]() 初识诗词,是在小学,然不解其意;大学期间,遵师而梳理,方识得一二;真正能悟出其中些许理情,却已近中年。早年读诗写诗,一为附雅,二受孔圣人“不学诗,无以言”之教诲,祈望“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故舍其理义而求其表,愈学愈模糊。至不惑之年,重拾却感慨甚多,常面对诗词之“句言格式”而唇齿不依。寻来各方家宏论名篇,细细体味,愈觉当今仿作诗填词者思维之呆滞。古之文化精萃继承固然重要,但圄于其中而不能履新,多令人迷惑及沮丧。今闲言几句,自嘲而已。 诗无定律,词无定韵。情绪之言,不与人争长论短。古无所谓诗学,亦无诗词定式,后人因乐理含糊为模仿方便而定诗律词谱,才有了所谓的“正格”“偏格”和“恒调”“变调”。正格恒调为方家推崇却不知来由,全凭一纸空文;偏格变调变化万千也只列少数,罗列多了又怕少了头绪,乱了阵脚,矛盾的很。王力先生及很多名家都有诗词格律方面的编著,且有《白香词谱》、《钦定词谱》和“平水韵”“词林正韵”“宽韵”“中华新韵”,近来又有《诗词合韵》补遗,细研之,所列少得可怜,犹如沧海一粟,终不能详尽。想来令人莞尔,试想,音韵无限,有谁能只是弄来少许名家流行乐谱,就可以编个“现代诗词格律汇编”,肯定贻笑八方。古今词曲界大体相似。古人宣其性情,恍惚游衍,音律往往无定,后人以偏概全,区区诗词格律,岂能罄之。词义可循,曲则与世而移,非格律而能说之,封步于此,诗词必衰之。 单就“词”而论,词曲通联,以声为先。离曲而制词,于不懂音律者很难契合。有“对口型”者,自欺欺人罢了。古今及地域语音语境各异,盲对必遭公问。又有依谱填词者,多为盲从,常以一盖全,稍有变化则不识,惊呼出律。古之词家,多明音律,随情而吟唱,成一调,后有人仿之并变化,成又一调,再三再四,不知成多少“又一调”。有如当今流行歌曲,同词多调者甚多。笔者曾就某一个词牌的句言格式进行考证,《白香词谱》只列一体,《钦定词谱》列十一体,搜寻所能见到的同牌词篇,发现或单调或双调,或加字或减字,或原式变调或重新排韵,竟有三十七体,犹未尽也,且变化很大,与所谓的“正格”相去甚远。本人不精通音律,难释所以。不过,由此观之,诗词恐无定律。固步于此,于诗词发展创新无益。 又,古今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不同,语言环境差异很大,时过境迁,一味拿古语入诗填词,难有成就,今语入诗填词又很难把握意蕴,实在难为各方家。若只是附雅和自乐,另当别论,如要有所进步,就不能不打破禁锢,探寻一条出路。浅言至此,闻者自理。 2009年3月2日草于燕山栗圃 ![]()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9/5/31 21:47:24
作者对诗词格律的剖析,让我们长见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