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评论频道>文学评论>苦苦寻觅的诗魂

苦苦寻觅的诗魂
——浅观《荒原诗话》
  作者:不做梁祝 发表:2009/6/1 21:16:53 等级:4 状态: 阅读:2299
  编辑按:“诗即是人,人即是诗,人诗交融,诗人一体。人是诗的载体,诗是人的魂灵。”
  
  欣赏荒原不留的文章,最初是他的《荒原诗话》。尽管有些表述我难以认同,也很难说我从中悟出了什么,但在心上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触摸到的是,他的心境和至真至诚至深的《诗话》是相通的,是互动的,是相辅相成的,有一个共有的魂,那是一个让作者苦苦寻觅的飘忽不定的且倍感忧虑和苦恼的魂,是诗歌的灵魂。感慨由此而生,在当今诗坛纷呈、诗歌飞扬的时代,一个诗人的呐喊可能瞬间就被吞噬和淹没,但令人欣慰和称道的是,作者坦诚地道出心声,这反映出一个诗人抑或一个热爱诗歌的人一种自觉的负责的态度和行为。
  《荒原诗话》虽然只是一些散章,但有很深的寓意。作者所追溯的、诠释的不仅仅是现实的诗歌的躯壳,更多的是隐藏在诗歌中的那些浮躁的灵魂,确切的说是那些飘忽不定难以扑捉的和不愿拿出来晾晒的灵魂。对现代诗歌灵魂的追索,从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开始,就步入了一种痛苦和迷茫的历程,令人有些振奋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六、七十年代感觉看到了一线光明,寻觅到了诗歌灵魂的大致轮廓,但以后诗潮迭起、派别林立,特别是诗坛的癔想、虚无、浮狂及搏杀,似乎又使这个来之不易的轮廓愈来愈模糊,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诗歌也沾染上“下半身”、“聊天式口语化”、“口水化”等流感,竟也受到太多的有影响的纸介刊物和网络传媒的推介,错乱了爱诗读诗写诗者的神经。不过仍有一些诗者不为所惑,坚守着那块圣地,文学中国、诗园文学、原创力量联盟等文学网站和一些传统诗歌刊物就有这样的一批诗者,默默地在寻觅着。“诗是灵魂的舞蹈/是灵魂与岁月搏击的过程/诗是禅语源于世俗高于世俗/饱含岁月沧桑布满灵魂皱纹/诗是诗人的灵魂/诗人没有灵魂/躯壳就成了无人居住的空屋//诗是岁月与人的双人舞/烦恼痛苦挫折/是最好的伴舞音乐//诗长在人世的烟尘里/活在俗人的生活里/诗人用敏慧的心感受到诗/记录了诗魂聚爆的过程/从此世上才有了诗。”(《荒原诗话之六》)。正如作者所言,寻觅的过程,是烦恼痛苦挫折的过程,是孤独的饱含沧桑的旅程。纵观诗坛,纸介也好,网络也罢,尽管很多都打着“纯文学”的旗帜,但在诗歌标准的界定上表现出来的却是模糊不清及无可奈何。当然,笔者并不反对诗歌的探索和创新,但不能失去主见和理智,否则也会形成泡沫。荒原不留先生提到的“诗歌的两个极端”并非危言耸听:“一是作品完全草根化,不经任何评审,凡分节句行的文字,均称之为诗,使诗歌的核心价值庸俗化。二是编辑以一己之偏好,随意荐精,使诗歌远离红尘大众,排斥异己,走向贵族化、边缘化。字词晦涩难懂,喜好从文字到文字,生造奇词生词的特色,使诗人灵魂燃烧的过程人为成无病呻吟:在形式上大做文章,内容苍白,审美元素单薄,字词艰深玄奥,将简单的一点感受泛滥成一篇“精品”。以上两种极端情况,已成通病。受众远离诗歌,诗人生存艰难,根源即在此。”(《荒原诗话之九》)。目睹现代诗歌之现状,作者对如何去寻觅诗歌的灵魂,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诗应是诗人灵魂燃烧迸发的真实叙述或描写,字词仅仅是表达灵魂燃烧过程的载体或象征性的符号。与绘画相同,意义在字词色彩之外。字词是诗歌构成的皮毛而不是精髓。使用什么表达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笔触必须直逼赤裸裸的灵魂。一个好的诗人,应当谙熟并灵活运用各种风格和表述形式,使自己的诗歌千姿百态。以最少的字、词表达最丰富的审美元素,给读者带来最大的审美享受。内在韵律节奏和谐,富有美感,即艺术张力,外在形式流畅自然。”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捕捉和延思到这样三点:一是诗歌的灵魂绝非是“凌乱的荒野围着山峰排列”(一西方诗人语),它应是诗人灵魂的燃烧迸发,是生命原态由复杂到简单、由特殊到普遍的真实呈现,从中可以洞察世界、社会、他人和自己,并使人的思想得到启迪、锤炼和激发。二是寻觅捕捉诗歌的灵魂,需要诗人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要直指它的属性和归点并赤裸裸地展现。三是形式和风格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它所完成的是诗歌的语言、形式、音律、意境的美感,创造出是诗歌的欣赏价值和艺术张力,诗魂的暴露所创造的是诗歌的核心价值即思想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荒原诗话》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当今,一些诗人注重自己风格流派的确立,无可非议,由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历来如此。在诗坛确立自己的形象,创造诗歌的艺术美感和欣赏价值,也是诗歌创作的任务,也有利于诗歌灵魂的显像,但不可极端化。流派之间的搏杀和诋毁,其结果是混乱,最后连自己都茫然得不知能走多远。拿“朦胧诗”来说,矫枉过正导致诗意贫乏。“以含藏动感的事象叙说超度灵魂的乏味,以简单的细节在对一个情节进行平滑叙述中所选取的富有含藏的事物本相”立说的所谓“后现代诗歌”,尽管告诫读者不能简单地去品读,要诗中有诗,要通过原作品读出另一首或多首诗来,也只是从一个侧面滑向了另一个侧面。“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成行”的“极简主义诗歌”,也只是已有形式的独立。“下半身写作”从一<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