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的冬至
![]() 夏至至短,冬至至长。是说,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短。而冬至过后,白天的时间却一天比一天长。在四川盆地,到夏至前,早上五点来钟天就大亮了。而到冬至时分,早上七点半都到了,天还灰蒙蒙的,到处一任华灯耀眼着。人的生物钟似乎也很“知时”,只要天不亮,睡意仍旧浓,再加上被窝里面毕竟比外面暖和得多。所以嘛,冬深之时,谁愿意无故去作勤劳状呢? 冬至原本是二十四节令中的一个节令,但也是一个节日。据说,此节源于汉代。古人认为,从冬至这天起,阴极而转阳。尽管“数九”伊始,但草木却已悄悄蓄势,破土萌芽也为期不远。这就好比说“冬深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 据传,早在汉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说明古代对冬至日是相当重视的。 然而,到了今天,冬至日是还没有列入节假范畴的,民间庆贺的方式,一般就是吃一顿丰厚大餐而已。成都与家乡的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不过,这里以冬至吃羊肉为俗。这天,你走在大街小巷,会发现所有的羊肉汤锅店都人满为患,生意火爆。而我的家乡好像稍稍有些小异。从我晓事起,到冬至这一天,必定要以当归、黄芪、党参、红枣等中药材与鸡、猪蹄等一块清炖,也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以“药膳”进补。 记得到冬至前两天,街上的所有中药店铺门前就扯起一个个硕大的摊子,将当归、黄芪等诸味“补药”分门别类地堆放在那里,供人们选购。如果你对“补药”的常识知之甚少。没关系,药剂师会告诉你:当归补血,黄芪益气,党参健脾和胃……并为你一一配搭,还告诉你怎么炖,甚至怎么吃…… 当然,如果你自我感觉“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好像没有什么需要“进补”的。也没关系,就将猪肉、羊肉;猪肉、牛肉或鸡与鸭混合在一起炖它一锅大汤吧,在冬至这么阴冷的的天气里,让一家人周身都暖和暖和,不也其乐融融吗! 于是,我这个饕餮之徒什么没捡到,就学会了好吃。甚至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条件允许,能买得到的,统统“拿来”作为“进口货”,并以四季不断的各类炖汤去深度感受那“民以食为天”的“祖先说”。 只是到冬至这天,在这里的大街上是看不到什么卖“补药”的摊子的。问其故,答曰,这边不时兴。但是,我还是不管那么多,仍然去中药店自己搭配。结果,黄芪是切片的,当归也是切片的……问为何?答曰:这里一般是药用,而非药膳!倒是印证了“不兴”的话。没得法,还是选几味吧。不然,已经养成的冬至进补,不就因为人在异乡便“移风易俗”了吗? 然而,这里的羊肉汤锅确乎是很“应时”的。入秋很久了,卖羊肉汤的店铺才开锅。而刚一开春,大多数店家便收官。真正火爆,除了前面说的冬至这天外,天气已经明显感到寒冷了,羊肉店的生意还是蛮兴隆的。当然,在万春东路口子上,那家“胡羊肉”好像还是四季都开着的。只是,夏天里,倒是很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可能,人们还是感觉羊肉太“腥”、“燥”吧。如果次说成立,那么,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四季都以羊肉为主要肉食,他们怎么受得了?包括我的家乡,著名的“刘四羊肉汤锅”不但四季开放着。而且,生意似乎都是那样的“火”。还有那家开在小巷子里的红味狗肉、羊肉店,其味不但甚美,而且还必须提前预定……难道仅仅是因为地域差异,人们才不怕“腥”、“燥”吗? 吃,是所有人的共同嗜好,在我来到这里后发现,这里的人也喜吃,只是吃法有异。特别是在当今提倡以蔬果为主的健康饮食中,发觉青菜萝卜等大受人们青睐。不过,听他们向我传授的“吃经”中得知,大多是用白水寡油煮“连锅汤”吃。但是,鄙人多年习惯养成,一时半会儿难以改过自新。仍然沿袭“旧传统”,调剂着一天三顿的饮食。除了青菜、牛皮菜(这里人们叫厚皮菜)白水煮,以豆油、醋、辣椒面、麻油混合成的调料蘸着吃外。其他的小菜,一般不用白水煮的。当然,我的一些吃法也另类。如折耳根(鱼腥草)。一般是将其洗净后,以豆油、醋、辣椒面、生菜油混合成调料,直接生蘸着吃。这就很让看见的人产生“恐惧”感了。 不知是基于肉类“胆固醇高”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里的猪板油比较的价廉,一般五元左右就能买一斤。不像家乡,猪板油高于二刀后腿,等同背脊肉价。当然,这价廉的猪油并不怎么厚实,甚至大多数的猪肉也没有什么“油气”。比如要做一点芽菜肉片汤什么的,必须用半肥瘦的肉。否则,那肉片嚼在口里,便如同嚼蜡一般。 在这里是买不到单独剔下来的背脊肉(里脊肉)的,不但没有,大多数商家还有些不知所云。但是,猪腰是讲个卖,不过称称,一般四元一个。你买好肉要绞成苕子吗(这里叫做渣渣)?不用花钱,商家一概免费。因为,他们都自备有一台绞肉机。 只是,在这里想吃到家乡那么美味的卤菜就不行了。无论你买卤猪耳朵还是卤鸭子,切好递给你,什么作料也不加(有时最多给你一小袋辣椒面),非常省事。问其故。反倒令店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