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又如何
![]() 2009年什么最流行? 开心农场?《蜗居》?还是杯具? 都不是。最流行的是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自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之后,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几近蔓延至全球每一个角落。到目前,全球已超过25万多人感染,造成至少5000人死亡。其波及范围之广传播时间之快杀伤力之强,本年度无他物能及。 中国自2009年5月在四川出现首例甲流疫情后,也顺应国际形势在各省蔓延,每天打开媒体,都是新增甲流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的数字翻滚。 甲流倾城,人心惶惶。身边不时传来某某学校某某工厂因流感停课停产,某某某持续高烧不退,咳嗽、感冒、食欲不振的消息。大蒜、辣椒……各种能预防甲流的食物在民间不停流传,价格也随着高涨,只是没人出来打包票确认是否真正有效。盼了几个月的甲流疫苗,也因几例不明不白的“偶合死亡”先例,让人心生疑虑。 于是发现,尽管知道危险潜伏,随时会有病魔莅临,但除了每天喝喝单位发的抗病毒颗粒,勤洗手多通风,也做不了多大的防魔斗争。 天灾人祸降临时,人能做的其实微乎其微。 看《2012》。这部关于地球末日的灾难片。看得却是昏昏欲睡。我看不懂罗兰•艾默里奇在这部影片里的真正意图。我只看到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时,权利金钱成了决定生死的重要筹码,权钱者能买到登上意味生存机会的方舟通行证,平民百姓只能在地球等死。而当洪水、地震、海啸、飓风、岩浆,同时在地球爆发,建筑物纷纷毁于一旦,还亡命的企求逃离,飙车技、开飞机、上宾利,显得是那么垂死挣扎又滑稽可笑。我很想告诉他,太迟了,就算登上方舟,也活不了多久。 是的。当整个地球即将毁灭。与其最后奋命拼取,还不如安静地陪着家人等待末日的到来。 有人评论电影说:“人类在自己一手制造的灾难面前,脆弱到无处可逃。”无处可逃的时候或许都会想——“当年,我们原本可以阻止的!”只是在当年的时候,人们会愿意阻止吗? 至少在属于当年的现在人们还不会。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残酷的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原本试图通过各国元首碰头协商,达成一个对人类和地球的生存具有深刻影响的气候变化协议的会议,最后却变成了一场各国领导人互相扯皮、卖弄口才、讨价还价的闹剧。会议最终草草结束,以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作为收场。除了失望只能失望,其实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只是“OneWorldOneDream”变得更加像个Dream。 就是这样。当灾难没有真正到来的一刻,人们永远存有侥幸的心理。甚至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岸观火的麻木不仁与幸灾乐祸。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已深深体会到这一点。08年5月12日,中国西南处大地的一阵颤抖,颤掉了七万多条同胞的生命。一时间,生离死别,血流成河,满目疮痍。当时正在一个灾情版面当斑竹,看着来自现场的一张张照片和一则则报道,心揪得特别疼痛。就是自己血肉相连的同胞,就处在同一片山河里,那么近、那么惨烈,高楼建筑、花样人生瞬间成灰,这样的灾难该唤醒人们多少良知该让让人们放下多少执着。只是,当我离开屏幕,却发现身边的人们其实除了茶余饭后谈谈灾情,一副悲天悯人的口吻表达几句同情,发发善心捐献一点小钱,并没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记得差不多同个时期,富豪征婚闹得正热,标榜身价,公开各项征婚条件,具体到眼睛要大嘴唇要薄,恍如古代皇帝选妃,配合的是各地美女,使出浑身解数前来应征。而司空见惯的盗窃、欺诈、抢劫、假冒包括出轨离婚各种事项也并没停止上演。 心一下子就凉了。倾城又如何?只要灾难还未真正降临到自己身上,生活便依然在继续。丑陋、利益、纠纷也依然在继续,想想世界,比比个人,个人确实很渺小,一种病菌、一场地震,随时便结束掉生命。但是并不因为个人渺小个人就可以自由存在。利益纷争的社会让我们只能从个人的角度去看世界,即使明天要死了,也得为今天的生存去追随一个个潜规则而继续轨迹。 不禁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日军轰炸,香港沦陷,如此颓伤的背景下,刚刚离异身无分文的白流苏为了改变被冷嘲热讽的现状,花尽心思地去与潇洒多金的范柳原暧昧、调情、周旋,最终赢得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同时也是赢得一个铁饭碗。 生活里,我们都在扮演白流苏。 ![]()
评论人梦曲 发布于 2009/12/24 23:53:11
我认为编辑胡乱点评。错误引导了。
评论人向日葵的光 发布于 2009/12/25 10:06:22
老撷的点评也许正应了你那句话“倾城又如何”。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经历在看待天灾人祸上自有不同的角度。天灾还是人祸?现在越来越难以区分了,世间因果,我们做得太少,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