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其它作品
|
诗人的灵魂与诗歌的灵魂
——散论原散羊先生的神性写作
![]() 原散羊先生是我见到的一位执著地把神性写作与语境的微妙含义联系在一起来探求诗歌灵魂的诗人。他是一位有着独特思想的诗人,他试图避免或已经摆脱有关神性写作的含混和浅泛的悖论,超然在诗歌通常意义的文法构架和意象之外,重新发现诗人的灵魂与诗歌灵魂的联通契合,这也可以认为是诗人灵魂与诗歌灵魂在某一个高点的交汇,再通俗一些的讲,就是通过语言和形式的特殊文本构架,来完成对那个隐含不露或蠢蠢欲动的诗歌灵魂的重塑。 于我来讲,圄于对神性写作的肤浅认识,很难把原散羊先生的创作实践表述的非常准确,好在他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事实上,在他的一些诗作中,尽管在语境方面不可避免的带有“玄幻”和“神钦”的味道,尽管多少还有一些“含混”,但正是这不可避免的含混反而使其诗歌作品更令人着迷,有了让人探询的神秘感。当然,对一个诗人及其作品的认同,与多种因素相关联,有来自哲理和逻辑视角方面的,有来自评论家和读者的评判,但就诗歌的探索和创新而言,这些有时显得“微不足道”。一味用一种疑似的目光对待一个诗人的探求,就很难明晰诗人想要说些什么,其作品真正要表现什么。面对神性写作,如果固执的自恋的认为这只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解析,是诗人的一种精神宣泄,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关神性写作方面的常识性的说法,这里不做累述,只通过对原散羊先生诗歌作品的解析,来探寻其神性写作的动因,这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什么,或许受到一些启示,也或许因为本文的笨拙你什么也得不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神性写作的深入了解。 我们来看他的“那系”组诗(原作附后)。在我看来,这是原散羊先生神性写作的经典之作。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诗人在这篇组诗里把“诗歌要传达什么”和“怎样传达”处理的相当精妙,这绝对是一个深刻探究的过程,这是否也暗示着原散羊先生的神性写作也是一个深入探究的过程呢?在读这组诗歌的过程中,我完全模糊了诗歌所谓的“语言本质”和“意识形态的禁锢”,消弭了所谓的“诗歌的模糊论和终极论”,对诗歌有了更加宽泛更加自由的认识和理解,正如某评论家所言,现代诗歌能够传达其他诗歌可以传达的任何东西,再进一步而言,现代诗歌完全能够传达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可以传达的任何东西。原散羊先生的这篇组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在我们来做一下笼统的提示性的分析。 对这组诗的最恰当的理解,应从原散羊先生“忧思”抑或“嗟叹”的动因开始,从释解“桦树泪”的本质开始。诗人运用一个大胆而哲思的悖论作为诗的开端,直接点触容易流泪的最柔软处和最容易触痛的地方,让人感受到泪来源于某种神授的“绝望”。当叙事者心神不安地翻阅大兴安岭新鲜的树桩和新生的小树的时候,泪水聚堵在心头。“桦树泪是我的经济收入——这是人类的声音”,在这声音里,仿佛听到了人类贪婪的“胃”发出的痛苦的痉挛,依稀看到用泪水代替胃液帮助消化的艰难蠕动。一个画外音同时响起: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北、纬度最高的边境地区,有林地面积6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6%。是仅存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被誉为“绿色宝库”和“金鸡冠上的绿宝石”。这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忧思?诗人并没有这样说,而是把纸作为树的浴火更生,赋予纸、树、泥土这几个词语以神性,因此很恰当的昭示了叙述者泪的动因。这第一节(那系之一)通过叙事者对泪水的探求暗示了叙事者嗟叹的心理活动,并以此作为这篇组诗的序幕。这种语境的构架手法,你很难从普通的语言逻辑关系中找到那种统一的关联契合,倒是与戏剧的语境相近,因此从戏曲学的角度来分析,是最恰当不过的。这样的话,第二节(那系之二)的帷幕一拉开就不会觉得突然和错愕了,暗示着一种神性的关联,你会感到“十月的堕落一点也不象是件偶然的事”。 在那系之二中,诗人把那种神授的泪水和忧思洒在了一个辉煌的葬礼上。在已逝去的作为逍遥主体的“那”的诉说中,我们了不起的人性完全被蒙药皮扣和水银所“蒙罩”,成了麻木不仁的行刑者。读到这里,有关原散羊先生神性写作的动因越来越清晰了,那神授的泪水不仅仅是叙事者的悲叹抑或绝望,而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低沉而厚重的喊叫,是一种疼痛的喊叫,是一种惊栗的喊叫。到这里,也就是组诗的第二部分结尾的时候,我们清晰的看到这一幅幅悲叹的画面暗示出一种“人性的关联”。这一关联在那系之三得到了细致的刻画。叙事者用用“苹果篓”的隐喻来为我们提供一个令人近乎窒息的悲痛的画面:赤裸的俗世使命——醉生梦死于实用主义的芳香。我惊叹诗人神性写作的高超手法,在一系列不同象征的背后,发现前三个章节有一种统一性,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当然,这不是普通的语言逻辑上的统一性,我理解为这是一种陌生却真实的特质——神性诗语特质。随后诗人用这个通联的神性特质,造就了那系之四之五和之六三个相互独立又严丝合缝的章节,完成了所要表达的神性思索,那就是如何面对和拯救我们失血失重的灵魂。 我们不要轻易陷< ![]()
评论人野绿 发布于 2010/1/29 22:02:27
一路读来,也一路想来,诗歌如若史诗在呐喊什么,在唤醒什么,文字跳跃在文字之上,灵魂敬畏着艺术。纯血是否意味着我们向往的纯艺术?作者的心镜如草原之湖。问好作者
评论人九生 发布于 2010/10/8 23:43:41
这首诗真的是很好,很佩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