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书边小语>张爱玲:一座苍凉的蓝光冰岩

张爱玲:一座苍凉的蓝光冰岩
  作者:梦桐疏影 发表:2010/4/1 21:37:59 等级:5 状态: 阅读:2890
  编辑按:只有没落的贵族才能出这样的女子,因为内心的的倨傲游离世俗的纷繁尘烟;只有乱世的美人才能写下这样动人的文字,因为漂浮的命运注定多了一份不甘的侧目……
  
  像一座闪着蓝色幽光的冰岩。死亡,只是带走灰尘,无损于她的巍峨。一个人把生命掼在哪儿,就去哪儿找她,怀想她。而这些,是翻垃圾桶也找不到的吧!
  简帧说得对极。这个世界,甭说是翻遍垃圾桶,就是寻遍万水千山,也难以找到这样一座让你着迷的冰岩。无论何时,只要你靠近,总能嗅到一股积年寒气,带着淡淡的紫檀木香味,悠悠荡荡,飘散开来。清凉,隔离,神秘。似在红尘之内,又在红尘之外。
  读张爱玲,总有这样的感觉。寂静的夜,隔着几十年的旧月光望回去,冰岩闪烁着更多的凄恻和苍凉。
  掩卷合眼,总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李碧华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余秋雨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贾平凹说,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是啊,寂寞的文坛,寂寞的尘世,寂寞的张爱玲,演绎着怎样寂寞的苍凉?
  张爱玲,出生在没落贵族之家,爷爷是满腹经纶的前清翰林;奶奶是名媛淑女(李鸿章的爱女),高贵美丽亦有惊人的才华。而父亲却是一个真正的封建遗少,典型的纨绔子弟,性格乖戾,嗜烟如命;母亲,摩登时尚,出洋留学,根本不照顾家庭。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貌似富贵奢华却分崩离析的家庭里。那个四角的院子,其实充满了仇恨和冷漠。父亲并不爱她,甚至一度扬言要杀死她,父女二人关系极为紧张。父母离婚后,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为她的人生做了两种打算。要么嫁人,要么读书。她毅然选择了后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等到快要毕业时,香港沦陷,无奈之余,只得折回上海来。
  战火纷飞的年代,张爱玲在上海租界的一隅颓靡的华贵里,精彩地呈现自己与世界,她的小说超越于年龄的厚重与沧桑,让年仅二十一岁的她迅速红极上海滩,被人视为“奇迹”。
  更让人觉得“传奇”的是她与胡兰成的爱情。遇人不淑也罢,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也罢,总是,爱就爱了,她不在对方大到几乎可以做自己的父亲,也不在乎对方的身分职业,总之,就这样沦陷在这场让自己低到尘埃里的爱情里。或许,她真正的愿望和红尘的每个女人一样,能投入的爱一次,哪怕石破天惊,哪怕天塌地陷,只要有人陪自己一道沦陷,这就够了。正如王菲有首歌里唱道,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张爱玲的一生,为爱,为情,就这样寂寞地放逐,远去天涯。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有时想想,这个比她大14岁的男人,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聪明的伎俩,读懂一个小女孩,有何难事?更何况,以胡兰成的多情和手段,“懂”任何一个女人都不是一件难事。或许是误解碰撞上误解,爱情的火花就这么被点燃。张胡这段情缘,总是让人想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萨宾娜与弗兰茨的爱。弗兰茨忠诚,而萨宾娜迷恋背叛。只是男女主人公对换了一个位置。这场火在张爱玲燃烧了三年,而对于胡,只不过半年就喜新厌旧了。看《倾城之恋》,总让人怀疑这人世是否有真爱。我们总在探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亘古的爱情传奇。遗憾,这个旷世才女,终其一生,短的是爱情,长的是苍凉。如此青春年少的张爱玲,探出头来,却是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伤到骨髓的痛爱,这漫漫人生路,四处弥漫的是苍凉的尘烟。此后的人生,张爱玲不过是在暮色流云里涂抹厚厚的寂寞之色,慢慢包裹和固化自己的回忆和精神堡垒而已。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虱子。”一如看过太多的华美浮艳,不经意间,轻轻一揭,千里江山,到处是墓穴。多么恐怖、绝望和凄凉啊!你读她的文章,人情练达,侃侃而来,好像和你拉着家常,而实际上,她却时时刻刻与人保持着距离,绝对不会让人窥测到她的内心。如胡兰成所言,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假装轻松和蔑视,其实心里无比沉痛和渴望。想当初,不管一切爱上胡兰成,甚至不怕做小妾,真有点像委曲求全的白流苏。而后来在枯寂简陋的公寓里挨过一个又一个漫漫时日,又怎么不像“一步步走入没有光的所在”的曹七巧呢?记得张爱玲在离开胡兰成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自将萎谢了。”是的,绝望的爱让她如自己笔下众多女子一样,一步步走向没落,走向凋零萎谢。爱情萎谢了,青春萎谢了,甚至文采和灵气也萎谢了。“不要收藏美,钤印美,让美随风而逝,生命最清醉的时候,是将万里江山视为一匹白绢,裂帛。”张爱玲就这么决绝凛然地撕碎了她爱情的万里江山,从此再不回头。
  后来流浪在外,孤寂的晚年,看着,让人真是无比心酸。远去美国之后,为了生存,36岁的她嫁给了一个大自己近三十岁的男人赖雅。这个男人在和她结婚4年后(1960年)中风瘫痪,她照顾他,7年以后赖雅也撒手人寰去。从此,她不停地流浪,从一个车站旅馆到另一个车站旅馆,几乎是每周搬家一次,逃避那可怕的虱子。(或许应
分享:
责任编辑:光光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金石为开 发布于 2010/4/15 15:05:56  
十几年前看过张爱玲的小说,那时搬把椅子坐在暖阳下晒着太阳读,如今只记得霉斑香炉、长杆烟袋。看来要重新再读读了,天好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