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箫
![]() 因爱古典文学,所以渐而爱上了一些古典文化事物。不知何时起忧伤了会写诗填词聊以自慰,落寞失意了会吹箫抒怀自怜自叹。也许是这样的日子太多,所以我也觉得这是最为普通的生活方式了,但是在一些人看来这却是高雅而富有小情调的。 我能和笛箫结缘,诗词的功劳不小。我在小学六年级时,常读一些唐诗宋词,而诗词中经常出现“箫”这种乐器,每每读到那样的诗句就会有些悲伤,那时并不能懂诗句的深意,但还是隐约能察觉其中的悲凉。我的心本很敏感,或许是受诗词感染竟成了多愁善感,于是也学着古人的调调悲秋伤春。我那时写诗不懂平仄格律,所以写的大多像顺口溜,勉强算作古体诗吧。偶然的机会听见了邻家的一个大哥哥吹箫,他当时是个中学老师,我问了他很多问题才知道他吹的箫就是诗词中常出现的那种乐器,音律辗转哀婉,缠绵悱恻,听起来确实有些悲凄之感。而我竟爱上了这种音律低沉的乐器。因我天生手指不长,且学的是六孔箫,所以连孔都按不住。于是先学的横笛,后来初中二年级才开始吹箫,手指勉强能堵住音孔,习惯后也就好了。 学会箫之后竟把箫视作了自己遣愁排忧的工具,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箫的知识。我自己的箫是一支紫竹洞箫,而箫大致有这么几种:洞箫、琴箫、玉屏箫、现代八孔箫、紫竹洞箫、九节箫。紫竹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我最喜欢紫竹箫也就是因为它音色低沉宏亮,个人觉得有些哀而不伤的感觉。 箫的历史悠久,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也称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所谓“横吹笛子竖吹箫”,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尚书•益稷》中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在汉代时称为“篴”。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孔,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也正是箫的历史悠久,才赋予箫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箫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欢,诗词中常出现箫这种乐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而我们读者一看到箫就似乎觉得有箫声盈耳,我们在缠绵凄恻的箫声中也就更加能体会到那些迁客骚人的悲愁了。 我喜欢诗词,含有“箫”的就更不例外了,比如杜牧的“玉箫声断没流年,满目春愁陇树烟”,储嗣宗的“尘飞不到空,露湿翠微宫。鹤影石桥月,箫声松殿风”,曾瑞的“溪边倦客停兰棹,楼上何人品玉箫”,鮑照的“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辛弃疾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而我最爱的一句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一句吧。 有一些词牌里也含有“箫”字,比如《凤箫吟》、《紫玉箫》、《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凤凰台上忆吹箫》,也许是因为李清照吧,因为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牌是李清照填的一首词,“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而这个词牌的来历也是很有意思的,《词谱》卷二十五引《列仙传拾遗》:“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而我们现在说的一个成语“弄玉吹箫”也就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凤凰台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游人徘徊难离的名胜。相传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因自幼爱玉,故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国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而“弄玉吹箫”也就是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的意思。 诗句里有箫,词牌里也有箫,而元曲里呢?也有箫,比如关汉卿就写过一曲《碧玉箫》。看来随处可见箫的倩影,其实这也还是因为它的文化意蕴吧。唐诗宋词元曲是一脉相承,而文人的忧愁也总有些相似,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