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礼上往来”别让教师节变了本色

“礼上往来”别让教师节变了本色
  作者:泽么郎杰 发表:2010/9/11 16:46:10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4102
  编辑按:将一个本是为着感恩的教师节变成“送礼节”的除了孩子家长,与商家和媒体的参与放大,以及社会风气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值得老师们思考,社会思考,更值得大家思考。

  偶然在手机腾讯网上看到一条名为“适合教师节送礼的十款车型”的搜索条目,被推在首页的位置,已然经过无数人浏览。读者若不信,你可以在百度网站输入“教师节”,就马上可以看到下方弹出的词条中包含的“教师节送礼”、教师节送什么礼物好”等词条。自古以来在我国“礼上往来”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已风靡盛行多时,而今已掺透到了教育领域。众所周知,教师节送礼的现象在大学师生,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尤为盛行,一些学生或家长为了往后学业的一路顺风,不惜花大代价讨好教师,买贵重礼品,甚至买房买车。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学校亦有不少体现,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是为了笼络关系,从而有利于为学生本身在学业和评优等问题上搭桥铺路。
  
  据国内一家媒体曾称:记者随机调查了100名中小学生家长和100名中小学教师。调查结果显示,100名家长中有60%的人表示曾给老师送过礼;30%的家长表示自己不送礼,但孩子会制作手工艺品送给老师;家长和孩子均不送礼的仅占10%。在记者采访中,许多家长表现得十分困惑,她们感到自己被社会上给老师送礼的风气胁迫着,一方面,她们积极的为老师准备礼品,另一方面,送礼是在随大流,是一场家长之间的模仿。别的家长争先恐后地给老师送礼,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个礼不得不送。(选自凤凰资讯调查报告)
  
  这个统计数据,在众人不以为然的同时,也是可悲的结果。有的家长送礼,是单纯的为了表达对教师付出的感谢和对工作的肯定,但在一部分家长却完全变了味,变成了希望和教师拉近关系、和其他家长攀比、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冷落等目的。这时,在孩子当中,送些小礼品原单纯为表达感恩之情,而在家长却变成了功利笼络的行为,“教师节”料悄然间已变为“送礼节”。
  
  我相信,不少因此受益匪浅的教师一定热衷于接受学生家长的馈赠,并且居以作工资薪酬外的额外“奖金”,怡然自乐。但无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洁身自好的教师,对这种行为一方面表示理解,一方面断然拒绝。在他们看来,送上一句问候,递去一张贺卡已经足够表达师生之间的情谊,别无他求。
  
  师德文化在我们国家渊源流长,尊师重教的作风更是一种传统美德。国内不少希望教师节远离带功利色彩送礼行为,回归传统正色的人士对此向社会大声呼吁。教育部网站9月6日刊登了上海七宝中学等十余所学校联合向全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倡议,倡议教师自觉抵制有偿教教,自觉抵制请客送礼等庸俗作风,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坚决鄙视的杜绝向学生、家长索取财物的行为。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积极支持和响应社会上这种正义的呼声,还有向曾教导和启发过我的各位老师表达谢意,现奉上在09年教师节前夕创作的古风格律诗《教师节献辞》一首(要横向阅读),飨食众读者:
  
  入堂始解诗书意,逼窗方闻为人道。圣贤头上指差劣,逸裳散发翰墨香。
  
  重耳仲尼解人事,三顾惊魂破风尘。青莲东坡工诗书,笔落烟云飘洒是。
  
  纵是天生聪睿智,从师先贤启开明。孝悌五常从此知,谆谆教诲深刻骨。
  
  笔化龙泉臂作翼,哪管冗烦纷沓来。己丑初秋酬师日,教我将何报师恩。
  
  欲上青天索丹药,天尊不使我愿偿。愿奉珠碧贻我师,金玉藏在富室家。
  
  对此厥知难能得,惟以书声润师肠。
  
分享:
责任编辑:时光尽头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夜半歌声 发布于 2010/9/12 17:30:07  
举世皆浊,难独洁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