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的地方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最残酷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二千二百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一亿九千余万人,四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以一九四五年五月九日,纳粹德国正式向盟军投降,八月十五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为战争结束。 但事实上,战争却又没有因为裕仁天皇的一纸《终战诏书》而立即结束,在某个日军要塞,好战的日军指挥官却命令炸掉收音机,不许收听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播音,仍组织顽强抵抗反法西斯的军队,战争在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后持续进行了十一天,直至抵抗被彻底镇压。 这个要塞,就是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虎头镇周边完达山余脉丘陵中的日本关东军建立的第四国境守备队阵地,也称虎头要塞。 日本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并不满足,它还觊觎和防范着苏联,一九三四年开工,一九三九年完工的虎头要塞,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中心区域正面宽十公里,纵深六公里。在此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大小十余处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它恰好位于仅次于伯力和海参崴的中心点,扼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同时它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所以一九三九年三月要塞建成后成立了兵力、火力配备极为强大的第四国境守备队,守备队辖三个步兵大队、五个炮兵中队、一个工兵中队。此后,又多次扩大编制,增加兵员。初期以仓周藏少将为司令官,守备队以步兵和炮兵各十二个中队为基干编成一个旅团,兵员总数为八千人。一九四一年是虎头国境守备队编制兵员和装备的鼎盛期。在此期间,虎头要塞仓库中储备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足可供养超过一万名士兵三个月以上。各要塞的守备队兵力也增至一个师团一万二千人。 我早就知道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十七个要塞,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的虎头要塞参观,更是早就盼望的,但直到二O一O年才实现了这个愿望。 从干净整齐的小城虎林市出来,汽车向东北方向的乌苏里江边驶去,六十多公里,已经看到了“虎头镇”的重檐琉璃瓦仿古大门,汽车却没有向镇内开去,而转到左边的道路,不远处有一个如虹的门拱建筑,上面题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虎头要塞”,这就到了!过博物馆街,就到了停车场,停车场有块石碑,下车去看,标识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侵华日军东北要塞--虎头要塞群虎东山阵地遗址”。 首先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全名是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广场上有醒目的黑大理石上白色字体的铭刻: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 博物馆入口西南侧,是当年侵华日军神社遗址,只有一个混凝土的方基,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由于神道教与日本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神社十分普遍。日本占领了中国的领土,又把日本文化的象征神社带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相当于一个人的血统,是祖先的遗传,活人被侮辱是自己的事,文化被凌辱则是关乎祖先和后代的奇耻大辱,万万不能接受的,所以日本侵略时修造的房屋、工厂甚至军事工事都可以适用“拿来主义”,惟独神社是必须毁灭的。 博物馆建于一九九八年,建筑面积一千七百平方米,外形采用抽象设计,正面似一面日本国旗被打倒劈成两半,寓意“二战”在此结束。挂有几个彩色条幅:“抗日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勿忘百年国耻企盼世纪和平”。 馆舍地上与地下相连,展厅与历史遗址相通,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地上两层展厅展出了大量侵华日军的实物、图片等罪证及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战斗的珍贵史料。做为东北人,在我们小时候,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的军械等早已经见多不怪了,如炮弹、枪、刺刀、钢盔、防毒面具等,可惜绝大多数被当做废铁卖到废品回收站,在熔炉中毁灭了。 地下展示了虎头要塞中设施最全的虎东山遗址一部,虽是盛夏,地下仍然潮湿阴冷,讲解员还是给我们拿来了棉衣穿着参观。虎东山是虎头要塞的前沿阵地,东北距离虎头镇一千二百米,东距乌苏里江八百五十米,地面工事有观察所、反击口、暗堡、炮座,装备有十厘米榴弹炮四门。地下工事分上、中、下三层,有地下通道、竖井、兵舍、将校间、发电所、弹药库、炊事间、锅炉房、洗浴间、医疗所等,全部电气化。中等身高的人,走路时头借不敢仰,怕碰着顶部,顿时觉得中国人原来称呼“小日本”非常恰当,那时日本人的确很矮,地下到处是湿淋淋冷飕飕的,只看到一个个空无一物的空间,里面早没有了任何设施,到底是炊事间、锅炉房还是洗浴间、医疗所,只能在壁上挂的牌子和讲解员的讲解中了解一些。 没有人留恋这里,都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进,匆匆而< ![]()
评论人时光尽头 发布于 2010/10/9 16:53:22
文中的那些数据,不论是代表面积大小的,高度的,还是代表年限的,均已成了历史,可再次品读时,依然寒冷冰凉。如能多些读到作者的感受,相信记忆会更加深刻的。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