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焦点争鸣>窦娥之死新解

窦娥之死新解
  作者:诗人张晓虎 发表:2012/5/8 9:08:32 等级:4 状态: 阅读:1935
  编辑按:这种解读似乎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特性。
  
  众所周知,戏曲《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是替蔡婆婆而死的。一般人理解为窦娥是出于贤孝,不忍心看到蔡婆婆因张驴儿诬陷而被绑赴刑场,死于非命。蔡婆婆风烛残年,儿子英年早逝,多年守寡,活着能有多少乐趣,苟延残喘罢了。仔细想想,窦娥替蔡婆婆去死似乎有些不值。花一般的年纪,人生之路漫长,就这样含冤而死,的确令人惋惜。
  设身处地的想想,窦娥之死实出无奈。一、父亲从小将她卖给家道殷实的蔡婆婆当童养媳,然后拿上蔡婆婆所给的女儿卖身钱和赠银进京考试。蔡婆婆待她如同亲生,后来,窦娥(又名端云)长大成人嫁给了蔡婆婆的儿子,做了名正言顺的儿媳妇。这中间,让人费解的是,窦娥的命运无法选择,婚姻无法选择,众多的不幸与打击,让窦娥对于现实生活失去了信心,活着如同行尸走肉,在她的心里,早已埋下了轻生厌世的种子,张驴儿调戏不成,羊肚里下毒药害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有的戏曲里是父亲),却反咬一口嫁祸于蔡婆婆,是一根导火线,让窦娥对凄惨的人生与黑暗的封建社会更加仇恨,于是,她更加坚定了死亡之心。这应该是残酷现实逼迫而成。二、苦海茫茫,无法靠岸,唯有一死解脱。母亲早死,父女离别,相见遥遥无期,丈夫英年早逝,张驴儿人面兽心百般调戏,公堂上贪官受贿不容申辩……如此许多的磨难加在一个弱女身上,如何承受得起,生活对于不幸者来说,就是可怕的地狱,没有丝毫的乐趣,生不如死,那就死吧,或许,这才是最好的出路,一了百了,让苦难从此了断,一切风平浪静。三、蔡婆婆多年来含辛茹苦养育之恩如何报答呢?那就是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替她去死。蔡婆婆虽不是窦娥的亲生母亲,但却有着深厚的养育之恩,父亲一去音讯全无,在世举目无亲,这份人情债只能靠自己偿还了,于情于理都能说的过去。活着太痛苦,无有希望,无有做人的乐趣,到处都是贪官污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残害无辜,那么,不如一死干干净净早离苦海。死亡,是窦娥心里隐藏许久的一大愿望,只是不被人觉察罢了。四、丈夫英年早逝,窦娥年轻守寡,这苦日子何时才能出头呢?如果再嫁人,肯定不行,既对不起养育她多年的蔡婆婆,好的名声也就此毁于一旦;然而,年轻守寡毕竟很不现实,漫漫长夜孤灯窗下孑然一身的苦日子何时才能出头?又无有一男半女依偎相伴,增添一丝人生的乐趣。如此暗淡无味的活着比死还要难受。因而,包藏祸心的张驴儿不经意间制造的一桩离奇人命案,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窦娥可以名正言顺的实现自己渴望已久死亡的愿望了。
  概括起来,窦娥作为一个古代贤孝的女子,在蔡婆婆遇难后挺身而出勇于舍生取义,奔赴刑场,血溅白练,怒发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仅仅只是一种表象。最本质的是,窦娥在坎坷的人生遭遇黑暗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看不到一丝希望,眼前一片漆黑,早已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渴望一死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和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哀怨忧愁。当然,也是对于黑暗的封建社会恶人当道残害无辜鱼肉百姓颠倒黑白丑恶现状的强烈控诉。高台教化人,移风易俗,窦娥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人物中的典范艺术形象,美化的成分肯定是有的,说她是贞节烈女孝妇含冤为了报恩替蔡婆婆一死无忧无怨,是一种艺术手法,其目的在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光彩照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果在那个时代,神州大地真的有这样的传奇故事发生的话,我宁可相信:如同窦娥一般的古代女子,她的死亡是自杀,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坎坷多难的人生遭际逼得她无路可走,万念俱灰,早死早解脱,而不是为了报恩获得一个贞节烈女孝妇含冤的好名声。这就如同鲁迅先生《祝福》里的祥林嫂一样,哀莫大于心死,祥林嫂如果不是因为两个丈夫相继死后,孩子阿毛又被狼吃孤苦伶仃万念俱毁绝望之极,无论如何都可以继续活下去,大不了沿门乞讨着过日子,或是另外找一户有钱人家去当佣人,再嫁人也可以。人,要想活的话怎样都能活,要想死的话会有一万个伤心的理由,但是,最主要的应该是精神的彻底崩溃,心灵的巨大伤害,看不到一丝光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想一了百了,结束一切,不再深陷痛苦的深渊做无用的挣扎艰难的徘徊。
  窦娥真的是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万念俱灰而死,张驴儿弄巧成拙制造的谋杀案只是一个导火线,表象的背后,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好人多难有冤难辩社会秩序混乱风气沦陷的强烈控诉,大胆揭露有力抨击。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2/7/5 9:55:28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2年5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