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石狮
![]()
当“徽州文化”作为一种特色独具的中国地域文化广为世人关注的时候,关于“徽州石狮”的有趣话题便提上了研究议程。尤其是今年4月13日,国家邮政局将与印度尼西亚联合发行《舞龙舞狮》特种邮票,更使这个话题趣味丛生,备受广大游人、邮人关注。
“徽州多石狮”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史实,几乎在徽州的任何县城与乡村,都能一睹其饱经沧桑却雄风依旧的尊容。在高高的石牌坊、石牌楼的立柱边,在宗祠、支祠甚至家祠的祠堂大门旁,在府第、豪宅的门口,在石桥的栏杆柱头上……徽州石狮成为主要的古建筑饰物。 虽然我国石狮雕刻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然而徽州石狮的兴盛却迟至明清,这是因为它的发展史与徽商文化史紧密联系,只有当“雄踞半壁江山”的徽商们光宗耀祖、回报乡梓而在家乡大兴土木修祠、造宅、树坊、建桥之后,石雕艺人们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充分利用“石宕遍布郡内”的优质黟县青等石材,吸收徽商带回的外面世界的石狮文化精华,交融徽州文化中的金石、碑刻、版画、楹联、木雕、砖雕、竹雕、墨模、砚雕等技艺,精雕细刻出具有徽州特色的徽州石狮来。 徽州石狮可分为座狮、倚柱狮和望柱头狮三大类,其中以座狮数量最多。由于置放场所的因素,徽州石狮又多以对狮形式出现,成双成对地组合使用。 徽州石狮的作用大致有四: 一为守护神,借以避邪驱凶呈吉祥;二为显高贵,借以显示身份炫耀豪华;三为助支撑,牌坊底座、石桥栏柱上的座狮具有稳固作用,牌坊倚柱狮则具建筑物的支撑辅助功能; 四为助美化,美化了整体建筑,美化了环境。 较之我国其它地方的石狮来,徽州石狮较少粗犷威武,更多的强调它的形体动势和装饰味浓郁的神似,在圆雕技法中更注重浮雕技法的使用,以增强细部装饰效果。同时,为了达到“亲和性”和“吉祥性”艺术效果,徽州石狮一反形体比例上的苛求,大胆采用了“大头”、“大腿”、“大嘴巴”的“三大”夸张艺术,有的作品甚至出现卡通化、玩具化的倾向,据说这是汲取了徽州民间传统狮舞艺术的缘故,如此刚柔相济、亲昵可爱之状,给人以喜气盈门、平安吉祥之感。 徽州多对狮,这对狮子的安放是不能错位的。东边安放的必是雄狮,它的脚下踩着一只象征威力的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一般的绣球都是浮雕花纹其外、石头实心其内的,但徽州石狮中却不乏镂空雕成空心绣球的,足见其细部之精工。西边安放的必是雌狮,它的脚旁抚一只幼狮,寓意子孙昌盛,代代富贵,俗称“太狮(师)少狮(师) ”。 徽州石狮嘴中往往雕有一只滚动自如却不会落出嘴外的石球,这是石雕艺人运用绝技在雕空嘴腔时顺势雕就的,既要保证球体的浑圆光滑,又要控制球径尺寸使其恰到好处,确非易事。徽州民俗有“摸摸石球使其转动,可以给自己赐福并带来好运”的说法,看来除了徽州民俗文化层面的内容之外,也有对徽州石雕艺人的感戴吧。 徽州石狮的座狮都安放在底座上,一般的底座四面均雕有宽宽的花纹边框,中间有浮雕图案。边框花纹大致有“T字型”、“已字型”、“万字型”三种,每种均可阴雕与阳雕,花纹笔划绵延不断顶真成环。浮雕图案比较常见的有: 龙与凤组合,龙与如意组合,凤与凰组合,柿子树与如意组合,分别寓意“龙凤呈祥”、“飞黄腾达”、“事事如意”等。也有出现鹿、马、牛及山水风景的,惟独没有其它地方常见的“文房四宝”的图案,这在徽墨、歙砚的故乡、文风昌盛的徽州实在不可思议。 另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就是徽州石狮头顶上的鬈毛疙瘩了。其他地方的石狮子头部的鬈毛疙瘩的数量,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者的官衔品级来雕刻,一品官或公侯等允许雕十三个,谓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七品官以下人家的府第就不准安放这种石狮了。但徽州石狮却似乎没有这种讲究,不讲这种禁忌,石狮安放随意性很大,而且那鬈毛疙瘩的数量大多超出十三个,有的甚至是它的好几倍。它让我联想到徽州的八脚牌坊,联想到徽州金銮殿宝伦阁,如此超规格的狂妄之举,竟由于“山高皇帝远”使它们成为事实,莫非这徽州石狮头顶上的鬈毛疙瘩,也与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州石狮,徽州文化的物化之一;读它,或可帮助我们解读徽州、解读徽州文化。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5/18 20:38:06
今年的五一去了西递,在那里看见了倒立的石狮,雕刻的确很精美。却没注意狮子头部的鬈毛了。看了此文,的确又了解了不少知识,呵呵,谢谢了。不过,文字在排版时,标点输入没能选择全角状态影响了文字版面的效果,希望下次可以看见漂亮完美的排版!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