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儿《鼻子的变奏》
——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一)
当在首页看见《鼻子的变奏》这一标题时,便急着寻内容了。果然没有令人失望,这是彷徨多日之后的尝试与探索,却因此找到了一点光亮,并随之现出了一个可以突破的方向。以下便是《鼻子的变奏》全文。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N/show_article.asp?id=4229 飞飞儿:绝望的音乐和文字梦想 《鼻子的变奏》是我向音乐顶礼膜拜,刻意为之的一篇试验之作,也算是我用文字探索存在的一种浅浅叩问吧。 我想我对音乐是崇拜的,对于大师的文字更是崇拜的,而如果有一位大师能将音乐与文字融合,表达只有他懂的东西,我就更是崇拜。这样的大师应该不只一位,但我现在最喜欢的是米兰□昆德拉。 这个最初学音乐的人最后终于选择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但他从没有放弃音乐,他的文字里有音乐,他的文字用音乐来表达,他用音乐赋予的灵性写出来的文字独特而又深刻,创造了属于他的独特写作风格,用音乐的理论来说,就是复调式结构,我至今看到“复调”这个名词还是感到由于自身缺乏音乐修养的那种自卑。虽然不懂,却不影响我欣赏和喜欢他的文字,但我却从他对七章节安排的青睐感觉到,音符、音乐精神已经深深渗透入他的灵魂里。他的文字如果不是说造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也应该说在音乐的向度里走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可能会让我终生仰止。 他的小说里充斥着荒诞感,这是存在主义的一贯表现手法,凡庸的物品都用变形的手法(或者也可以被叫做象征手法吧)来表现畸形社会形态压抑下变形的心理,一直以来,我就想借鉴这种手法,来表现自己经常捕捉到的那种多变情绪。 鼻子这个物件是我经常在无意中思索的命题,当我突然想到可以写一下鼻子时,我想到复调理论,想到了存在主义,想到自己以前无意中积累的那些无序素材,它们如果真要结合成一篇文章,只能用这种看似没有关联的分章节方式来表达了,这样,这篇在某些人眼里,风格有些怪异的文章就写出来了。在一些论坛里,版主们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着实也让我吃惊和欣慰。 其实高兴之余,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七个章节并最终形成复调,写完之后,我仍然对音乐、对米兰充满深深的绝望崇拜。 杜永生: 抽象而具体,玲珑而睿智。其影射出生活层面也是或清晰或曲折。感叹于作者超拔的思维以及超然的笔触。章法井然,动静相照,具有一定的寓意性。 敬一兵: 这篇文章立意新颖,视觉别致,从大散文的角度看,本文并非属于虚构文体,从写作的艺术角度看,本文属于曲笔的手法。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世界,许多时候是很客观的。从普遍之中进行抽象概括的叙述特征明晰,因而能够充分利用文字的内涵进行寓意,从中折射出人性与自然的本真,很有咀嚼的意味,欣赏这篇厚实而又别致的文章! 凝子: 此文以拟人化的手法,融会贯通洋洋洒洒,窥局部呈全貌:写人之美,人之态,人之感想,读来生动诙谐趣味盈然。 傻失: 文章字数3500,全文分三段, 1是鼻子的重要性; 2是鼻子的拟人化自我叙述,作者站在鼻子的角度写; 3作者看待自己鼻子,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写的。 笔法就是先写你,你在写我。写相同的东西。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先写灵与肉,在写肉与灵。 其实写法属于潜意识的笔法,下潜的意思,属于作者灵魂深处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比较好懂,作者的思路不错。 细节 因此我经常任一些想法向不合常理的方向发展,比如:部分并不完全是依附于整体而存在的,有时候个体可以享有完全不同于,甚至在丰富性远胜于整体的命运 就是唯心观点,理论上的东西,非常的涩会,当然我可以理解。 如果说是一个故事,语言不简洁 我只是个五官的部件,我本身无所谓美丑,我的主要功能是呼吸。 我曾经见过北欧人的鼻子,高且直,鼻翼窄,鼻孔小,而非洲人的则短而塌,鼻翼宽,鼻孔大。从实用的角度看,前者使它们能抵挡住寒冷空气的进入,后者则使人在炎热的环境里,能够通过阔大的鼻孔迅速散热。亚洲的气候比较中和,所以亚洲人的鼻子就既不高也不低,鼻翼不宽也不窄。我觉得,我们鼻子在外形上和功能上的差别无非这样了。 我曾经注意过一个广告,一个美女在吃饭时,身后有人吃包子,汁水溅在她头发上,她浑然不觉,这是个洗发水的广告,广告词是:秀发每天的经历你未必知道。其实我想说:我们鼻子的经历主人也未必全清楚。” 故事就要这样要求来写 我是个五官的部件,只是呼吸。 我曾经见过北欧人的鼻子,高且直,鼻翼窄,鼻孔小,而非洲人的则短而塌,鼻翼宽,鼻孔大。从实用的角度看,前者能抵挡寒空气的进入,后者则使人在炎热的环境里,能通过鼻孔散热。亚洲的气候适中,所以亚洲人的鼻子就既不高也不低,鼻翼不宽也不窄。 洗发水的广告与鼻子的关系就可以删掉。 如果保留这些就是属于小说的笔法了。加强鼻子性格的刻画。 其实最要味道的一句话,是开始,我精力充沛,努力去品尝各种滋味,但受尽折磨后,我渴望安静下来,只有嗅觉失灵,我才能提前退休,过一段安生日子。 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这个理论继续升华一下的。 总体来说,不错。关键是作者的风格问题,他想写小说,还是故事。这篇文章,纯理性重。 晚亭:熟视中的冷静突破 初读这篇文字,我沉思了很久,努力寻找并清晰着它给我的感觉。做为文字爱好者,初始的写作对象大多是以自己为原形和参照物的,在我感觉,如果没有旁人的指点和帮助,这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很久,这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因此,很多人都在为文字寻找着方向,包括我自己,常常混沌,觉得泛泛的文字很多,而蕴涵深意的文字少,不知文字该何去何从。面对身边熟悉的,似乎已经找不到灵感,也写不出新意了。而飞飞儿,却能为一个鼻子找出这样的精彩,可以这样说,文字在这一刻有了突破,而且是在熟悉中进行的突破,这就是文字寻找的方向,而它就近在咫尺,近在眼前。不得不说,飞飞儿的这一步成功迈出,在我看来,本身就是振奋,沉寂中的振奋。这样的指引是方向,更多的是鼓舞和信心。我相信! 怀着这个想法,在定位了自己想要的方向之后,便试着和飞飞儿沟通,希望她能继续给我一点提醒,来加深和明晰心里的困惑。飞飞儿爽快答应了,于是,才有了这样一文呈现给大家。对于我来说,想通过尝试和努力,在揭开自己的惑时,也能给大家有所启示,若真能如愿,这个帖子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也是我希望看到的,也是唯一可以给我安慰与欣慰所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