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探索发现 >逍遥岛《三清山赏松》

逍遥岛《三清山赏松》
——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22期)
  作者:守望文学网散文小组 发表:2011/1/11 9:43:3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733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5752
  
  逍遥岛:关于《三清山赏松》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思路
  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每出差从外地回来,总要想方设法去发掘一些素材出来,或旅游景点的,或出差途中的,然后逼着自己写出一、二篇东西,方感释然。
  2009年4月,我去了一趟三清山。三清山是江西四大名山之一,它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我国著名散文家秦牧赞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来到这样一处仙山福地,自然,我被它的险、奇、秀、绝之景观所倾倒、所震撼,写作的冲动无法抑制。是的,这么有名的一座山,它给了我这么爽的审美体验,不赞美赞美它,有失恭敬。
  回到家后,我就一直在想:三清山如此壮观美丽,选择哪个角度来下笔呢?如果在文字上,我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当然全方位、广视角去描绘它最好,可惜自己不是个大手笔。便决定从某一方面去突出三清山的美,虽不面面俱到,却可以写得深些。“云、雾、松、石”四大亮点,我选择了“赏松”——考虑到在写松的自然景观过程中,可以注入一些人文元素到里面。
  动笔了。以游记的一般写法,按时间顺序,从上山到下山,一路写过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恰恰是,三清山的高度,在江西四大名山当中位列第一;而且,这里历来是道教胜地。这注定了三清山应该成为一座名山。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医药学家、炼丹术士葛洪到三清山结庐炼丹,至今山上仍遗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三清山也因此更显灵气。基于此,笔者围绕“秀松”这一内核,讲述了一个与松有关的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既为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也是深化主题的需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意在凸现出三清山的松之卓尔不群。
  也不知作者的意图最后有没有实现,恳请文友诸君不吝指教,逍遥岛洗耳恭听。多谢多谢!
  
  以小楼
  致逍遥岛:
  轻快。愉悦。甚美。美不胜收。这等景象断然不是我所能画作,辛苦了逍遥。
  松之劲品,跃然纸上,较空灵,但传统,溢美过甚,人文痕迹单薄,文本深度诱导不足。若能就“松品”加入“人文元素”作主诉求,行文将再上一层楼。同时,部分感官如视觉及心灵震撼的表达,可再凝练,避免辞藻堆砌,喜悦自然要表露,张弛有度的拿捏方显“游记风流”。
  
  风啸马寒
  致逍遥岛: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游览了一处胜景不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有些有失恭敬的。本文文字清新,叙事有理有据,一路走来,将三清山形神俱备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引得我不禁浮想联翩,又有些怅然若失:什么时候我也能去一睹仙姿呀?
  身处大都市,心陷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每一个日出日落,我们已感受不到山的清秀、水的灵韵,作者有幸能去亲身体验,并且有感而发,结合史实、典故多方位的阐述了三清山的引人之处,让我们在异地他乡也如身临其境,这是对生活热爱的人与我们在分享自然的美,感悟生活的真,探索对生命的感悟,如此,作者此趟也是不虚此行了!
  
  风外声
  致逍遥岛:  
  作者文笔不凡,大气沉稳,用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幅三清山精美的画卷。读罢文章,长时间陶醉其中,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势。我想我的心情和作者看到三清山上形态各异的劲松时一样:肃然起敬。
  不知该说些什么,或许我们人类见到浑然天成的大自然景观时都会有惊诧的心情吧,甚至瞬间顶礼膜拜。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很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的心灵无比贴近大自然时,便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卑微。这一点,古人早就有所发觉,有很多先哲都大声疾呼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庄子的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那一段。庄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两忘,以至到后来形成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我也曾经有过多次被自然震惊的经历。一次是在观看电影《超强台风》,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一场特大的台风刚刚咆哮而过,那片土地出现了片刻的平静。但这平静看着让人觉得揪心,它就像是两次战争之间那片刻的和平一样脆弱不堪。镜头转到大海上空时我彻底惊呆了,那是台风眼的所在,地球模糊一个圆形的轮廓,那么无边无际的大海却被整个包裹在台风眼之中了。我一瞬间感到一种危机,人类号称是宇宙的主宰,可是在这样的大自然灾难面前显得是多么不堪一击。
  我们是应该多向大自然学习的,这其中有很多我们生存的哲学。我们只有怀着虔诚的心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下去,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很多作家的创作灵感均出自于大自然,这些或瑰丽华美,或朴实深沉的文字显得那样真切感人。都到自然中走走,多观察一下我们的生存环境,我想总会得到不期然的回报。
  我想作者写下这篇不凡之作时心里一定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之心,有一种要舞之蹈之的感觉。当然,我相信作者还是有很多感触是我们从文字之中难以体悟到的,毕竟文字写作只是在抒发一种心情,而心情背后的无穷回味与留恋却永远隐藏在了内心深处。应该说,作者对三清山以及其上万丛劲松的描绘还是很成功的,至少每一个读到这样文字的人都会对三清山产生无比的向往之情。同时我很赞同作者的创作观点,自然景观是要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两者互为依托。有了人文的自然景观会显得更加厚重,有了自然美的人文景观会更加惹人向往。
  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文笔老道自然,实乃我辈楷模。
  
  一缕清风
  致逍遥岛:
  《评三清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到作者的创作思路后,清风觉得逍遥岛是很聪明的,诚如他所言:“如果在文字上,我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当然全方位、广视角去描绘它最好,可惜自己不是个大手笔。便决定从某一方面去突出三清山的美,虽不面面俱到,却可以写得深些。”他的选择,和苏轼同出一辙。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难以“面面俱到”。当然,改明咱中国人都有钱了,都有自己的直升飞机了,也许可能俯瞰三清山。
  逍遥岛管中窥豹的写法,虽然重点选择松,但是从松的姿态、松的美丽传说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生动的叙述,让人觉得三清山的松如在面前,却又亦真亦幻,让人想象神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一“斑”写好了,从小处见大。这篇文章就很成功了。三清山的险、奇、秀、绝之景观虽然没有一一描述,但是大家的想象被打开之后,完全可以继续去联想。文章给我们开了个头,然后诸般让人神往的画面,就凭借着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去神游了。然而囿于学识经历,我们的想象又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不一样的“三清山”,让人真恨不得亲自跑去看一看。能让读者产生这种冲动,您说这文章写得还不算成功吗?
  古人写游记类作品,不乏优秀之作。如姚鼐《登泰山记》等。但是手法上基本都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或者空间的变化来写,纯朴的叙述中,呈现美景,抒发情怀。就本文而言,清风觉得是不是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简单叙述一下三清山具体地里位置,三清山的大概景致分布等,然后再细写松,是不是更好一些?个见。
  
  立群
  致逍遥岛:
  看了不少网上的散文,发现大家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景物的描写都在机械的描摹上。要描写的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心中的风景,是个人经历、见识、与心情的和鸣。文中:“峻峭千万倍,雄伟千万倍,鲜活千万倍,灵动千万倍,自然天成,鬼斧神工。置身缆车,似腾云驾雾,神游仙境,先是让人抑制不住地兴奋而尖叫,继而是被深深地感动而惊叹,”这样的文字并没有说明山与松有多美,即使在用几个千万倍亿万倍也只是一些数字而已,并没有把见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尖叫是你自己发出的,没有让读者产生共鸣。
  为了让你更加明白我的意思,举几个例子和你的文字对比一下。
  1、写松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突出咬字。把山与松相依相存的关系写得透彻。
  2、写山景的: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没有用一个枯燥的数字和鬼斧神工式的形容词,而是把景物和想象力结合,在人的大脑皮层建立起一幅图画。
  3、云肖雨霽,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段文字作者都没有写自己爬山,但谁看到会想到这是站在山顶上看到的景色,景色深远悠长视野开阔,人在山上,心已飞到天边。
  上诉三例都是写景的典范,我并不是要求你也能写成那样的,只是说你的文字中缺少想象力与散文的真谛相差太远。
  
  彼岸花香
  致逍遥岛:
  《三清山赏松》是篇游记,全文两千余字。本文先以秦牧先生的诗句“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概括了三清山的特点,使读者对三清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然后以“好花需要绿叶扶,仙峰全仗青松衬”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要重点描述的对象——三清山的松。
  接下来,作者简写了三清山的松给自己的总体印象“这些四季常绿的精灵,或苍劲古朴,或娉婷婀娜,或仙风道骨,或潇洒优雅,或风情万种,或顽劣机灵……而且,棵棵栩栩如生,仪态万方,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遐思无限。”接着即以大量笔墨写了三清山的松之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松的赞赏和喜爱之情。优美的描述令读者对三清山的松心生神往。
  
  文章又通过导游之口说出:“北秀,秀就秀在这片松林”引来作者浮想联翩,美丽的传说顺理成章地被作者引用,传说讲述了一个与松有关的传奇故事,既深化了文章主题,也增加了可读性,引人入胜。
  最后,作者以“此时此刻的我,仿佛变成了大山之子,变成了山崖上的一棵松,”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松的由衷赞美,这,也是对三清山的松的最大的赞美。
  读罢此文,想去三青山,赏松。问好逍遥岛。
  
  幽蓝之水
  致逍遥岛:
  置身于三清山中,奇峰怪石,万壑劲松,云雾袅袅,每一颗松似都被仙家点化过,千万种姿态里深藏着生命无穷尽的内核与可能。我对三清山的松肃然起敬,因为它阐释了自然的真意,天地的玄奥。清幽的意境,仙风道骨的灵逸净染了世人被俗世熏蒸的内心。三清山丽,秀,奇,峭,但它更深,深处的暖意苍劲,清脆,以不变应万变,发人深省。走出三清山,安静的内心,又还原了三清山。其实处处皆有三清山,它无时无刻不在生活的四周矗立着,闪耀着光芒,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与珍惜。只是一切都太浮躁了,浮躁的让三清山成为了喜马拉雅山:真实的情感常常遭受到可怕的践踏,现实与理想之间有了绝对的裂痕,人心狭隘自私,灵魂成了可笑的揶揄。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化多端的年代,价值迷失的世道,无论世风如何,仍留几许淡泊给私密的心,在安静的安宁里,在窥探交流的智慧里,相信追求不会停止,热爱不会停止,美丽心灵的河道也永不会干涸!我愿意坚韧的活,做自己,相信自己,一如三清山的劲松!
  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路行来,心灵也得到了又一次洗礼与升华。对三清山的描写情真意切,细致入微,张弛有度,可见作者的心思之细,之敏,之灵,之思。但觉描写之外,感悟还可深进。再加以揣摩,定能更好!问候作者了。
  
  小苹果
  致逍遥岛:
  此篇游记,通读下来,我不禁一声感慨:三清山,走马观花地,我也算是不虚此行。果真是奇峰矗立,怪石遍地;峭壁千仞,万壑劲松;云蒸霞蔚,烟雾茫茫。尤其是千年秀松,这些随遇而生的四季常绿精灵,或苍劲古朴,或娉婷婀娜,或仙风道骨,或潇洒优雅,或风情万种,或顽劣机灵。
  好的一篇游记,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地神游一番,且能与此地此景融为一体。这篇文字于情、于景就做到了这一点。
  此文开篇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先辅陈了入山的氛围、心情、以及收进眼里的景致。为阐述“松”做了必要的铺垫。正如“苏醒,推窗,山野的清风和香花扑面而来;蓝天、白云、朝晖一股脑地鱼贯而入,涌进窗来;滑行在空中索道,平日里只在盆景中才见的秀峰奇境,竟全方位地被放大千万倍,而且,峻峭千万倍,雄伟千万倍,鲜活千万倍,灵动千万倍,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不足之处是篇幅略显泛滥,不够练达。
  后一部分的神话故事,对于描述秀松那不可思议的随遇而安就有了情感上的依托,给三清山上的松赋予了唯美的感情。但就篇幅来说似乎也有点争风头。
  另外,文中有一句总结语用到“栩栩如生”一词,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笔误,三清山的所有包括奇松本就是一个个活体,而非临摹画本。
  问好逍遥岛。
  
  晚亭
  致逍遥岛:
  关于《三清山赏松》一文,初读时的感觉是篇游记,可在反复阅读过之后发现这样的定性过于片面,不过,在这篇鉴赏文字的上半部分,先权当作做一篇游记来进行分析考虑吧,之后,再做其他的假设进行探讨。
  如果将《三清山赏松》当作一篇游记,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此篇游记的三要素是否完整:时间是春夏之交雨后多云的一天,人物是作者自己,地点?三清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说实话,如果不是本地人,相信很多外地人是不清楚三清山在何省何市何县的,(呵呵,汗颜,我是看了逍遥岛的文字灵感与创作来源才知道三清山的位置的。)如此看来,未对地点进行恰当交代应该是作者从文时一个不小的疏忽啊。
  再来看开篇段落。“雨过多云的天气登临三清山,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审美体验。只是这样的体验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可遇而不可求。幸哉,被我经历。”细细品,不难发现此段是经过精心构筑锤炼的,开门见山的手法使用的干净利落,起到了吸引读者目光的作用,只是部分词组的使用,轻易就泄露了三清山之行以及此篇文字意欲传递的心情,如“审美体验”,在文章开始就做这样交代,将从文目的开篇时就大白天下的做法实在值得商榷,我们不妨尝试着去掉这个词组来看效果,“雨过多云的天气登临三清山,无疑是难得的”,不知这样的省略是否影响文字进程的交代?个人感觉是没有影响的。这样看来,这个词组是需要减肥减掉的文字,是赘词。再来从文字的全局来考虑,这个“三清山”之行究竟是不是一次“审美体验”,这个结论应该由读者来回答,如果读者肯定了这个结论,那么,此行就是名副其实的,当然,此文也是成功的。继续来看,“幸哉,被我经历”,相信作者此处做足了文字的瘦身工作,却使得交付的情感未做回收处理,使人觉得好象欠缺了点什么。当然,这个欠缺对后来的文字是有影响。我们不妨再来做个尝试,“所幸,却被我经历了”,读后的感觉如何?只是一个小小的转折,就将郁积的情结融会贯通了,甚至还有了一个小小的悬念: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经历能让作者称之为“幸”呢?
  不得不说的是,接下来段落里的情景描写是动人的,低伏的情感,真挚地讲述,细腻的描写,用心的体会,将作者遭遇到的美好景致尽情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这是个湿漉漉的季节,下了一天绵绵细雨,还仍没完没了淅淅沥沥下着。窗外,除了雨打芭蕉的声音,还有潺潺的溪水不间断地从耳边响过。”“湿漉漉”“绵绵”“淅淅沥沥”“潺潺”这些叠字的使用,不仅形象着眼前了景,也让人听到它们的声音,无疑有着增加意境与音乐美感的效果,而一句“雨打芭蕉”更是将诗情画意呈现眼前,此时,文字奠定的情感基调温情脉脉,缓缓流动着,却依然开始酝酿,开始求索,开始期待,等待着真正的主角出现。而“春夏之交的三清山气候宜人,再配以天然的催眠曲,很快,我们便进入甜美的梦乡。”不知何原因,读到此句时,一个重音“配”字的出现,感觉与前期构建出的轻浅情调是不和谐的,从音律上来看,就好象一曲音乐不经意间出现了变调。这里再次尝试着修改“春夏之交的三清山气候是宜人的,而我们合着天然的催眠曲,很快便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说实话,如果由我来写此句,相信连“甜美”一词都会删掉,因为我想留着给读者来思考,在聆听着大自然哼唱的催眠曲里入眠,究竟会是个怎样的体验?会做梦吗?如果做梦,会是怎样的梦?甜吗?呵呵,有点吊胃口的感觉吧。
  “翌晨,苏醒,推窗,山野的清风和香花扑面而来。我们贪婪地作着深呼吸,胸脯大起大伏。让大家欢呼雀跃的是,昨夜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已停歇,蓝天、白云、朝晖一股脑地鱼贯而入,涌进窗来。”试着做下调整:“翌晨,苏醒,推窗,山野的清风和花香扑面而来,我们贪婪地做着深呼吸。此时,昨夜的雨不知何时停歇,蓝天、白云、朝晖一股脑地鱼贯而入,涌进窗来,大家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其实,在读到“贪婪地作着深呼吸”时,便已经可以想象出大家的“胸脯大起大伏”,而后句的前后调整,是为了不让末尾句“涌进窗来”平抑掉作者前期已经构筑好的情感,更为了保证此段情感的回收,并突显出“大家”惊讶之余的快乐,也由此将读者的情感在这个段落结尾处送达到一个小高潮,因此感觉值得尝试。
  以上考虑的是段落里的个别词语对文章的影响,以及顺序安排对文章情感发展的影响,这点对于此文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虽然没有接着来逐一谈论以下段落,但并不代表以下段落就没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当然,在找到可能就是文字的症结所在时,每个喜爱文字的人都希望还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来谈收获。只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晚亭只有一些浅见,而且也是大家知道的,因此,说出来可能会让大家见笑,却还是准备来和大家分享,那就是多读多体会。一篇文字是需要反复修改的,当然,几次修改之间最好分时间段进行,留时间思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来读自己的文字时,就会找到几个不满意的地方,记得一定要在心里问自己,怎么这次来读就会觉得此处不妥,让自己不满意呢?这个找原因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学习的过程,对于文字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毕竟文字写出来是给读者看的,将文章搁置一段时间之后,作者无形中也就转变成了读者,因此,希望大家可以一试。(之后将感受来这里沟通交流,呵呵,这些都是后话,但我相信这样可以帮助到很多爱好文字的朋友的。)
  此时,我们再来看段落之间的关联。第一与第二段落之间明显缺少承上启下的衔接,引渡过硬,第四与第五段落之间也有这样的感觉,上段还在描写脑海中幻想的三清山,下段就已经坐在缆车上了,实在觉得跳跃突兀。作者用心文字的态度显而易见,希望文字可以达到简洁练达,可却忽视了读者情感的转移与前行,不但需要文字引导,也需要空间来承载,这就需要我们从文时仔细考虑,对于眼前的景致,文字进行的描写与呈现是不是可以令没有去过三清山的读者和自己有着同样的体会,并感同身受?当读者的读文体会与作者的亲临感受达到完美重合时,相信这就是一篇成功的文字。当然,这是我们努力不懈的追求,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不过,等真正的主角出场时,文字却没有了先前描写景致时的那份从容与安静,快速闪过的镜头有点电视节目里插播广告的感觉,因此,没能让读者找出三清山的松与别处的松在真正意义上的不同,在描写上也放弃先前自己的特色,造成如此原因的,相信是作者仅仅将自己当作了看客的心态始然,也就造成了未能真正走近松,读懂松的心,由此使得作者没能挖掘出三清山的松的真正魅力与亮点,以及真正可以打动人心的特色,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作者文字开篇时的交代:三清山之行是一次“审美体验”,只是,在审美严重出现疲劳的当下,如何呈现出真正的美还需深入思考方能实现。因此,不得不说这是此篇文字的又一个遗憾了。
  如果只是将此文当作一篇散文来读,前期的抒情的确有浪漫气氛,只是文字后期作者对于眼前景的体会尚还欠缺深入,文字尚停留在一种表象上,如能进行内心情感的深挖,加入那种穿透眼前表象带给读者心灵震撼的质感文字,相信不但可以提升文字的意境,也是为读者留下回味的源头所在。
  做为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的激情显而易见,关于神话的讲述细致而完整,前期文字中均可以看见一种情感在作者内心冲撞,甚至不难看出作者为此做出的努力与用心。只是内心荡漾的激情未能很好地付诸于文字,到是一些激情饱满的词语略去了读者的感受,也一并掠去了作者的感悟,在我看来这是十分可惜的。毕竟,情感已经酝酿,文思也已成型,却在驾御上出现了疏漏,实在是件让人遗憾的事。相信在经过坚持不懈地写、练、思考之后,屏障是一定可以突破的。
  以上文字只为沟通与交流,不当之处还请逍遥岛老师指正。问好。
  
  随风赏雨
  致逍遥岛:
  全文2300余字,共计15个自然段。为游记题材。  
  通读全文,文字叙述通畅,措辞华丽、准确。让读者从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能够领略到自然景致之美,以及笔者置身于自然美景之时的那份激动与陶醉。达到了读者、作者间通过文字进行交流的目的。这是这篇文字的亮点。
  不足之处一:赘笔较多。
  例如文章的开篇的几个自然段,对笔者想要彰显的“三清山的松之卓尔不群。”并无帮助。再有后面的神话故事的描述,应该简洁些,以最简洁的文字,来达到彰显主题思想,这是从文的目的。
  不足之二:文章结构、素材选取,没能达到为主题服务的目的。
  也就是说,文章在叙述上,有流水帐的特点。从笔者的创作灵感中得知,笔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三清山的松之卓尔不群”。那好,全部的文字,就应该围绕着三清山松树的特点来组织、展开。要给读者以一目了然的交代。而文章直到第八个自然段,才开始涉及到松树,前七个段落,都是在写游览的准备事宜,面面俱到,但与主题瓜葛不大。而到了第十个自然段,又话锋一转,去讲神话故事。尽管这个故事是在讲述三清山松林的传说,但是,过于冗长的描述,让读者在此走神,如果不是写点评,我的思路早就跳跃到文章的后面去了。
  不足之三:文章的思想升华不够。
  一篇好的文章,各己认为应该具有三个特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做为游记,从我个人阅读游记的感受而言,我要在文章中得到以下的内容:景点的地里位置、景点的特点、景点的渊源以及与景点相干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也就说,游记应该呈现给读者知识性。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接下来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所关注的是,笔者来此地游览的目的,也就是说,景点能够给笔者带来多大的愉悦和放松,以至于我在将来的某一天接近这个景点,是否值得我花费时间、精力去到此一游。这就是游记要呈现给读者的趣味性。
  学到了知识,领略的景致,接下来最为关心的就是,笔者的心灵在和自然美景碰击后,到底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自然给予笔者什么样的思考?笔者溶于自然后的价值取向于自己有何相似?有何不同?文章能否在笔者、读者间产生共鸣,取决于文章最后画龙点睛般的思想升华。而此文,到了最后,却有了走下坡路的趋势,使得文章整体,索然无味了。
  一篇游记,作为文学爱好者,写到这样的程度,本应多为褒奖。但经过阅读逍遥岛朋友在守望的多篇文章后,感觉您的文字呈现的的是一种上升状态。也就是说,你的这篇文章,本应有个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在阅读完您的创作灵感和思路后i,我这样的看法更为坚定。所以,啰嗦了很多。很直白,也颇不讲情面。在整理全部的点评后发现,您的这期,我和立群老师挑的毛病多了一些。周与不周,妥与不妥,既是我们的一己之言,也是肺腑之言,无论对否,目的是通过探索,来达到共同提高文字水平的目的,仅此而已。对我们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尽管直言,我们期待着更为深入的交流,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探索栏目工作的支持与厚爱。问好!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