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探索发现 >梁雨辰《断章》

梁雨辰《断章》
——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14期)
  作者:守望文学网散文小组 发表:2011/1/8 10:35:06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994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N/show_article.asp?id=2937
  
  梁雨辰:创作灵感及写作思路
  一开始写《断章一》的时候,我就身处异地。繁华的城市里看见自己寂寞的影子。特别怀念以前的生活和朋友,于是在那样孤独的夜晚里开始打开电脑,敲打着键盘,想记下曾经开心的事情,也算是一种怀念吧。但是我是一个特别没有记性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写起,不知道从什么事情写起,于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以写的很凌乱。写下这些文字的初衷只是为了纪念曾经过往的欢乐,可是写着写着,越写越怀念。反而可以清楚的记起那一月,那一天。那是一种超乎常理的历历在目。可是写字的时候心情挺乱的,是因为当时的生活很复杂。于是把曾经又搁置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又重回故地,重遇故人。那一种感觉让人难忘,正是在这时才决定,把我们的故事完整的记录。断断续续的文字,就像我们之间断断续续的故事,我并不想在文字里表达些什么,我只是要用文字来记录我们之间的故事。可是现在,我又陷入一种新的彷徨中,我不知道该怎样把记录和故事和文字区别开来,或许又不需要区别开来。
  
  傻失
  致梁雨辰:
  断章,断章取义。作者开篇从白色说起,当我发现那白如雪的床单上留下的殷红,是如此的刺眼。这里的殷红是个悬念。当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人生的白色,曾经的青春是那样的纯白。是什么时候开始染上殷红的。呵呵,殷红代表一种成熟,比如一个少女的成熟,就是落下殷红。
  但是为什么作者说,我不该出现,我不该在这样的时刻里出现。那不该是我爱的白色,。这里是指哪里?是网络中,还是现实中呢?很明显作者用潜意识的笔调在强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虽然文字很流畅,如涓涓溪流。文中所提及的4个男子,性格已经跃然纸上:
  我是一个忧愁的男子;志鹏是个侠,江湖里的恩恩怨怨;小宝是个随意的,为何?大大咧咧的。他最喜欢用一句“我不这样认为……”打断别人的话。阿伟是个自恋者。为何?他仿佛深陷其中,意犹未尽。为什么我感觉如此,是作者笔法刚劲,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当然有些文字越显罗嗦,如:
  在同一个城市里,四个无聊的男子聚在一起。在同一个夜晚里,四个年轻的男子坐在霓虹灯下的广场里。在同一片草地上,四个寂寞的男子开始聊起他们曾经的海阔天空。
  无聊本身就是寂寞。
  在同一个城市里,四个无聊的男子聚在一起。在夜晚里,坐在霓虹灯下的广场里的草地上,开始聊起他们曾经的海阔天空。
  这样就很好了。或许作者强调是复试语句的韵味。如果是我,就会尽量减少复试,因为我主要写小说,不写小说。
  江湖里的恩恩怨怨,打打杀杀始终。我会这样写,江湖里的恩怨,打杀始终。减少笔墨。
  所以虽然很短的文章,人物的性格写的特别的透,是我欣赏的,问好朋友!
  
  凝子
  致梁雨辰:
  关于《颜色》:
  作者用混沌的语言表达了混沌的思绪,这些情绪和思绪,有一些不明就理,就一些不甚明皙,但是,却是确实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它断章取义,取了情绪里的某一种成份或是某一段情绪。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与真实的感觉,写下这点文字的。似乎表达了什么,又似乎没有,是连自己也有些说不清楚的含糊……然而,透过这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我有点读懂了作者心里翻滚或是搅和的混沌。
  人生下来时,纯洁如同白纸,如同作者所说是钟爱的白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变得五彩起来,同时也斑驳起来,这很正常,生活就应该如此,才会显得丰富;如果一直生活在白色里纯洁里,那除非是置身于真空。当然,在一段年龄,会对这些发现和认识,有着心理上极为不适的感觉,没有什么,慢慢就会习惯的。至于到后来,你会觉得,哪一种颜色都很好,都很养眼。
  关于《四个男子》:
  这篇文字里,多了场景,多了具体的人物与对话。让人看到,在青春年少,在这个特定的年龄里,少年心里的彷徊、朦动与欲向外冲突的急燥。试图用一些话题,涉及异性的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成长与成熟。在夜色里,有一些无聊,有一点狂放,有一种情绪的无所着落……
  人生是由无数的片段组成,如果这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看得出,他在一直思考,一直想用一种放释,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年龄的感知。文字里,透着一点成长着的淡淡失落,与对遇事的迷茫,这很正常。每一个人,都经过这个历程,好在,作者在思索且用笔作了成长的记录。
  文字短小,透着一些思想与淡淡忧郁的气质,不言说极好,也不言说极坏,只说用平常的文字,记录了平常的成长的经历。但因着记录,所以显得可贵。谁能预料,这样的表达与这样的坚持,数年后,也许能妙笔生花呢?
  
  金相玉质
  致梁雨辰:
  《断章》一文将成长过程中的人生片断进行组合,自我与自在的交替形成文字的风格。也许伤感也无奈也许只是偶然的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我们熟悉且稍纵即逝的某些感觉被作者敏锐的抓住并加以展现,成长的记忆就是这样在莫名的伤感中纷乱着。
  “颜色”的部分,因突然发生的事对“我”产生的冲击,让“我”有了改变,可却没有意料中的反响,有失落还有想要抒发而不得出的郁闷。才发现自以为重要的却变得不重要,才发现日子也不会因此而慢下前行的脚步,让人无法拒绝的成长就这样降临。
  “四个男子”里“我们”的故事也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抑或了解抑或不解,故事都成了记忆中的风景与生命的养料,聚与散也都是人生不得不经历的部分。
  若要说不足,就是文章内容略显单薄,成长形态在本文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表现,使得文章的立意少了些水到渠成的必然。
  
  风轻云淡
  致梁雨辰:
  全文两个小节。
  一是关于黑色和白色。两种色调是互不相容的色彩,但两种色彩放在一起又是极为和谐的搭配,这是一个悖论。两种互不相容的东西放在一块,就会让两种东西的个性得到最为鲜明的展示。人何尝中如此呢?我们把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人放在同一个环境里,那么这两人的个性就会因对强烈的对比而得到最为鲜明的展示。一家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其实都是需要的是各种不同的个性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的团体才更加具有创造力,这样的集体也才有可能更加和谐。
  二是关于四个男人。其实那是我们很多人都会有的经历,这种经历经过作者比较幽默的文字语言再现,让我觉得贴近了许多。我们也许都有那样的经历,我们也许都有那样几个一起疯玩的哥们,我们也许都会有那样性格虽不相同但志趣相投的朋友。四个人四种性格,但四个人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耐人寻味的是文章最后“夜,越来越深。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少,最后朝不同的方向各自散开”,这句话极具哲理,全文主旨在这一。
  
  晚亭
  致梁雨辰:
  关于《颜色》:
  此篇文字从意境上来说,已经清晰地将笔触落在哲思散文的领域。作者抓住自己对于颜色爱好转变的心理过程,即几个思维片段便构筑成了此篇文字,虽然很简短,却耐人寻味。由此反映出作者的思考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沉淀之后,于肯定与否定的交替选择中寻到了一条出路。虽然文字最终的结尾没能读出多少积极的成分,甚至是颓废暗生,但毕竟这就是思维的成熟方式,也是心理成熟的历程,逃不掉,躲不过,每个人都是如此在经过,因此我们无可厚非。
  文章开篇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有着吸引人的力量。使得读者带着几分好奇在探求作者的“钟爱”所在时,被作者的笔引导安抚着,一路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下去。从这可以看出,作者此番感悟与心得已非简单的构思,也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这些感悟与心得不但融汇在生活中,也贯穿在自己的成长里。
  仔细深思此篇文字的真意就可以发现,对于文中作者关于颜色钟爱的习性转变,虽然是作者的个体表现,也仅仅是个习惯的具体指向,却涵盖了人性思维的成长与蜕变过程。其实,从我们的成长与对事物的判定上就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在肯定、矛盾、否定、最后找不出什么是喜欢,也分不清什么该厌恶,如此循环往复着,直至将一切归于平淡。这和孩提时对身边朋友的判定如出一辙。小时候,每个人对于身边人们的判定只有好与坏的区分,而界定某个人好,则或许因为那人曾经递过来的一颗糖果,一句赞美,或者是一个不经意的微笑这样简单;对于坏,则往往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某人的指责,冷眼,或者轻轻的一笑。这些,就是孩子可以做的判断。然而,世界远非这样简单,当自己定性为好的人身上被发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丑陋时,就好象“白如雪的床单上留下的殷红,是如此的刺眼。”这样的发现,无疑是令人震惊,也是矛盾的。思想在经历着挣扎与斗争,为了寻找答案,使得“我整夜整夜的失眠”,在未寻到真正的结果时,惟有选择“把白色的衣服统统换成黑色”做为自己心情的唯一答案与解托,并安慰自己,“只有黑色才可以掩饰一切”,却教自己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黑色惟独掩盖不了的是白色”,如此看来,作者最终发现自己的选择与所有的努力只是一种无力的抗争。由此,“我再也没有觉得什么颜色更值得喜欢”便成了这场抗争最后的结局。终于,成长在给予我们美好的同时,也捎带着送来疑惑,颓废,混沌,挣扎,直至最后无力地默许,结局全盘接受,在将我们的世界观改变的同时,也使得我们一点点地失去了曾经的纯真,曾经的童真。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虽然不忍,却残忍显现。
  文字通过颜色爱好的转变展现出心里的成长与心志的蜕变,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触及本质,意欲揭示事物的底蕴、共性及发展的痕迹。如能在语言的组织上增加凝练与技巧,充盈生活情感的思想,理顺自己的思路,将寓意清澈,并加强引渡文思的介入,如此一来,相信文字可以带来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当然,这一定需要人生阅历的积累与协助方能完成。
  关于《四个男子》:
  此篇文字是生活片段的一个剪辑,因为无聊,同一个城市的“四个年轻的男子坐在霓虹灯下的广场里”“开始聊起他们曾经的海阔天空”。
  不论是有着“混社会经历”的志鹏,还是“个性开朗,大大咧咧的”小宝,或者是喜欢说“情场旧事”的阿伟,以及“除了那一场意外的邂逅,什么故事也没有”的“我”,与其说是因为无聊才聚合,不如说是生活的无目标又缺乏动力的始然。这样的相聚有它的必然性,因为无聊的存在;也有它的不确定性,是否真的有能力可以拯救无聊,因此,当将无聊郁结的心情发泄完之后,注定使得“话题越来越少,最后朝不同的方向各自散开”成了必然,也成了大家聚合的最终结局。因为各自散开可能是相聚的散开,也有可能是大家人生轨道的散开,由此使得大家没了再次相聚的可能。究其原因,症结依旧出在青春的迷茫、混沌上,由此而生就的无聊上。
  文章前半部对除开自己另外三个人的描写教为详细,看似是些无关痛痒的讲述,却为自己文章结尾处的感悟做好了铺垫,因此,不论大家如何演绎开心,打闹或者欢笑,作者表面的参与,心却是游离的,仅仅“是他们最好的倾听者”,并“开始沉默”,这便是无聊相聚留下的感悟。而作者的这种状态,这种体会,恰恰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沉思递延的空间:这样无忧的相聚为何总结为无聊?作者为何会有沉默的举止?因此,从这些表现上不难看出作者内心的那份思索与忧虑的冲撞。
  文章透着迷茫,混沌,但也有试图突破的欲望,只是还需要自己的心沉下来仔细思考,方能寻到方向,找到出路。还是如上篇的感觉,如能在语言的组织上增加凝练与技巧,充盈生活情感的思想,理顺自己的思路,将寓意清澈,并加强引渡文思的介入,如此一来,相信文字可以带来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当然,这一定需要人生阅历的积累与协助方能完成。
  总之,思考与描写自己熟悉的,不论是积极的还是困惑的,都是生活和文字的积累与沉淀。因此,“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说的就是这个理。最后,祝你在文字道路上越行越远。问好!
  
  随风赏雨
  致梁雨辰:
  全文千余字,为一篇心绪的记录文字,也可以称之为“心情小札”。
  初看此文,文章的题目让我不解,因为写文章有个约定俗成的原则:“文章的内容要为文章的题目服务”。这样的一个题目,这样的两段毫不相干内容,将怎样组合在一起来构成一篇文章?细读几遍过后,发现了作者的构思的一个“巧”字。断,指出了文章所选用的素材间的关系:独立存在。章,章回。即可将此文两段素材做为章回来处理,也可以将整篇文章做为一个章回来解释,为将来的续篇断章二、断章三做为铺垫。另外,文章采用散文的形式,一个“断”字所暗指出来的素材间的关系,又可与散文的“散”相呼应。
  再说文章的内容,起初可以用混沌来形容,因为这是混沌思绪、混沌心情的记录。在文笔的处理,作者也是在刻意地在渲染这种混沌。细读下来,混沌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成熟与思考:
  白色是作者最喜欢的颜色,但白色也是让作者最为伤心地颜色。面对背叛,作者没有混沌下去,而是慢慢地接受了纯洁的白颜色不可能是“现实社会”的单一色彩的现实。这个认识的过程,是作者思考、成熟的过程。
  那在一个夜晚的霓虹灯下讲故事的四个男人,从他们所讲故事的内容上看,又是一个直观的混沌,潜在的思考和成熟的写法。“打打杀杀始终不会是我最后的生活”寥寥几字,言简意赅。
  再次回到“文章的内容为题目的服务”的话题上来,笔者这种有关内容“直观混沌、潜在成熟、思考”的处理方法,直接服务并诠释题目的潜在含义“断,和混沌了断。章,续写以思考走向成熟的新篇章。一己之言,不妥见谅。
  最后,由衷感谢笔者以自荐的方式来参与并支持守望文字探索与发现栏目的工作。所有点评的文字,都只是参与者的一己之言,目的在于交流。并非是在对作者盖棺定论。妥与不妥,还望梁雨辰老师以及朋友们见谅。同时欢迎更多的朋友们加入到文字探索与发现的栏目中来,我们用心交流,用心提高。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