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探索发现 >风外声《沉沦》

风外声《沉沦》
——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16期)
  作者:守望文学网散文小组 发表:2011/1/9 13:10:09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990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N/show_article.asp?id=6029
  
  风外声:《沉沦》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思路
  首先想说明一点,我其实是不会写小说的,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知道的不全。我写《沉沦》只是在借着小说这一载体抒发一下内心的感慨。有些事情长期淤积在心里,便会发霉,那样整个人也会有什么舒展的心情。
  《沉沦》是在家中完成初稿的。当时因为一点事情赶回了家中,从母亲及其他村人口中听到了一些关于四民叔的琐碎的事情。我听的时候一直有些犹疑,一直不敢相信他真的堕落成为一个家族的败类了。我的心情很是复杂,既觉得他很可耻,憎恶他那样不务正业,胡乱作为,又感到非常的惋惜和心痛。
  夜里无眠的时候,我不断地想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一个人呢。我不能完全知道其中的缘由,也曾经武断的做了不少猜测,然而总是在最后被汹涌袭来的心酸淹没了。于是不能想的太多,又不敢听得太多,怕会更加的伤痛。我只是知道了他的事情很少的一部分,他在外面奔波多年,有很多的故事,有一些我从来不曾知晓。我经常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那时他虽不是一个很崇高的人,然而也绝对不是一个无耻的人。他很能干,很能吃苦,待家人也很好,特别孝顺爹娘。当记忆与可怕的惨白的现实遭遇的时候,便会产生无尽的绵延不绝的愁绪。
  我很长一段时间感到心里堵得发慌,仿佛有什么卡塞在里面了。起初,我不愿意写出这些事情,毕竟家丑不可外扬。我妄想着或许时间会把它淡化,然后从我心里永远的消失不见。后来,我发现自己错的很离谱,原来这样的事情你越是躲着它,它便越是肆无忌惮的摧残你的心灵。在思考了几天之后,我终于决定还是要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并且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总觉得一个人是社会的人,他生活在这个大集体之中,总该要做一点什么事情的。看到这些文字的人,心里不知有何感慨,假如些许沉思,并引发出来一丁点人生的感悟,那《沉沦》就算是有其存在的价值了。
  那么,我也就感到心安了,毕竟这样的小说是不成熟的。
  
  郑力萍
  致风外声:
  这篇文章一万多个字,对于四民叔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比较形象,这么长一篇文字让人最容易记起的就是四民叔。文中我的所见所闻是一根线,而这根线的内容最后却是指向四民叔。就写四民叔的那些话我觉得都可以拿出来做单独的一篇文章了,但是从最后提羊的时候又觉得前面的话不得不要,第一次见到五爷的时候他没有说话,而第二次才说了一句,“或许他早已成了它们之中的一员了……”羔羊无忧无虑,但是人不能不无忧无虑,他有思想他不麻木。动物在一起的时候就是看它长的好不好,而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是看他思想端不端。有人说一些文章,可以一目五六行的瞟过去,但是有些文章却要我们慢慢去看,一字一句,一遍又一遍。希望每个人的文章都能吸引住别人的目光,让别人看了一遍再看一遍,即使它非常短,却能让人每一次领悟到不同的东西。
  
  凝子
  致风外声:
  全文篇幅较长,以散记的形式,一路述说,读起来很灵活自由,有不受拘束的轻松。它似乎不在乎情节,读完后,情节的脉络又缭绕于胸,清楚分明。文字感觉,很注重自身对人事的感受,儿时的,如今的,远的,近的,交织在一起,完全以自己的感觉引领了读者。就像在这秋日的碧空下,晒着暖暖的阳光,听作者娓娓道来:一个似曾熟悉的后又有所改变的人,他的命运和人生轨迹。
  行文看似松散,却于自然里做了巧安排。首尾呼应,不露声色,不显山显水。于是,便把一个本是沉重的话题,言得自如流畅,读之亦引人深思。
  总体而言,很喜欢这篇散记,也非常喜欢作者的述事风格。
  祝愿作者写出更好的作品。
  
  立群
  致风外声:
  《沉沦》的题目与内容有点不符。作者前两段重点写了几位长辈的事,后面才引出主要人物——四民叔,而四民叔的沉沦和几位长辈并没有直接关系,不知作者先交代家里的那些长辈干什么。
  此篇是以回忆录的方式写四民叔的沉沦的,看作者文中的话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谐校外之事,像四民叔这样的人社会上有很多,作者没有用赞扬或憎恶的口气来说明四民叔的好坏,只是说他的行为不符合当地的民风,而这样的民风里出现四民叔这种人是谁造成的呢?作者没有进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一段作者用中国几十年一贯制的说法:好人翻身,坏人被枪毙来结尾太落入俗套。你是新一代的大学生,中国现在的事不是要回忆过去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要反思要改变。上一辈人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有好有坏有喜有悲,从他们的人生真的能预见未来吗?不能!下一辈人应该有不同于上一辈人的新生,但人生如梦谁能不再重复呢?谁能不再走弯路呢?人生有许许多多的迷,迷也许就是人生!
  
  梧桐(特邀)
  致风外声:  
  此篇小说语言特别,有种可以让人安静的力量。不过,作为小说,文章开始几个章节里提到的部分人物对于四民叔的人生悲剧直到文章结尾也没交代出他们的态度,但我相信他们一定是有想法的,而且他们的想法应该不容忽视,毕竟,“四民叔”是大多数人所鄙视的代表,他的人生同样也是不齿的。因此,他们的态度与表现是大多数人的心声。如果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反映他们对四民叔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感觉不但辉映了前期人物出场的原由,也让故事的发展变得圆满了。
  还有,读了你的创作心得,对四民叔是这样评价的“他很能干,很能吃苦,待家人也很好,特别孝顺爹娘。”而小说里关于他这方面的定性笔墨描写却并不多。相信你此篇文字的初始起因是对人生态度的质问,对人生观的一种探讨,而在决定将家丑写出来时相信你已经找到了人生态度的答案,甚至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此篇文字的立意发展到此处时,在你心里无形中就已经得到了提升,而且,也不仅仅是你个人受堵心情的宣泄了,而是关于人生命题的解剖,关于人性变化的透晰,当然,对于四民叔一次失败人生的总结,也是给活着的人一次很好的人生课程讲述与借鉴,并敲响警钟。因此,在四民叔的人生轨迹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起始处的“他很能干,很能吃苦,待家人也很好,特别孝顺爹娘”就值得你去探索、挖掘并投入笔墨了。将四民叔曾经的好表现出来,与后来的性格变化进行对比,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加深读者对主人公的印象,而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成了回味,在读者心里穿梭流连,使得感悟找到了它应有的归宿。不过,通过景致与环境的描写,的确读出了你的“心情很是复杂,既觉得他很可耻,憎恶他那样不务正业,胡乱作为,又感到非常的惋惜和心痛。”只是,如果你笔下的其他人物也能有这样的感觉,并以此让读者也心生惋惜和心痛来引起共鸣,相信你此文的目的就一定达到了。
  最后想说,虽然看过些小说,但从没写过评论,以上文字也是实属无奈,被逼下仓促而就的。因此,就权当是我的读后感吧,也可以理解为心得。只是一些个人小体会,供作者参考。问好作者。

  金相质玉
  致风外声:  
  小说叙事风格稳健,以“我”的视角,道出一段身边的故事。从全篇来看,小说的主人公应是四民叔,儿时的四民叔是一个调皮又精灵的男孩,做错了事也只是行为上的偏差,没有质的不足,不过学校和家长的做法倒是过火了些。狗的细节,让人不禁会联想倒四民叔,同样的野性难驯,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和事吧!
  成年后的四民叔,依然我行我素,过上了别人羡慕的生活,可不安分的因子总是让他不断出轨,每一次都在小小的村落里造成轰动,就象一个得不到关爱的孩子总用另类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事最后的结果令人意外却也有其发展的必然,只是需要作者在小说中揭示出来。当然四民叔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件间的联系,并不是用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清楚的。而用小说的方式来诠释这类人性的单纯与复杂,是可以挖掘出许多发人深思的层面的。
  由于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情节的发生发展,对主人公多采用侧面描写,形式略显单一,在某种程度了限制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人物的性格未能在情节的推进中得到充分展现,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另外小说的第一、二节略偏离小说的主线,与刻画主人公形象无太多联系,也许可以考虑精炼些,使故事更为紧凑。第四节最后一部分写被四民叔抛弃的女人去找伟民叔时,叙事的方式与上下文不符,显得突兀了些。
  以上是个人读后的一些感受,不妥之处请包涵!

  晚亭
  致风外声:  
  《沉沦》以“我”的一次省亲过程中的见闻为线索,对一系列人物不同时期的命运发展进行交代,通过时世变迁的描写与对比,巧妙地将沉沦这一主题意义和盘托出。
  沉沦,顾名思义,即陷入疾病、厄运之中或罪恶的、困苦的境界。因此,可以是人生陷入沉沦,可以是生活陷入沉沦,也可以是心境陷入沉沦。全文一共出现人物有十几个之多,但从作者的笔墨安排上来看,从文章的第三个章节开始,三爷的二儿子四民叔便成了作者描写的重点对象。粗看之下,似乎只有不羁的四民叔迎合上了沉沦的主题,实则不然,仔细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其实,沉沦的岂止是四民叔一人那样简单!
  在“我”下车看见那条“破败的柏油路”便是一次沉沦的开始。对于祖辈,作者简单的几笔勾描便做了交代:“驼背的五爷正坐在坟的一角抽卷烟”,“五爷的后半生几乎都消磨在了一群又一群的羊身上”“四爷还是老样子,只是胡子更加浓密,背也驼得更厉害了”,“咧开嘴笑起来,里面黑乎乎的没有牙齿或是类似的东西。”而坟茔旁边教堂里的三奶嗓门可真大,“她可算是元老一级的人物了,在教徒中有很高的威信。”这样的描写没有些些许的温暖流露,却是一种丧失生机后的呈现。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面对苍老时,祖辈们遭遇的是人生的沉沦,这种沉沦的到来无法抗拒,甚至无法选择,因此,祖辈们带给“我”和带给读者的的感觉只有苍凉。
  再来看叔辈们。为二叔办婚事的热闹老院现在已经废置了;未考上大学去新疆闯荡的三叔,也只是刚站稳脚跟;等等,无不透出面对生活时的沉沦。而文章开篇处的描写,那条“破败的柏油路”,“坑坑洼洼的路面”,隐隐地向读者透出了此行的心境,也或多或少地暗示了此行的结果,为全文的感情奠定了基调。而“酸腐的臭味裹在暖热的风里吹刮过来,不断刺激着行人的肠胃,我掩鼻快步走向前去。”则是“我”在面对心境沉沦这一事实面前采取的果敢逃离行径。
  全文一共分成了九个章节:
  第一节:下车,柏油路,遇到放羊的五爷;还是老样子的四爷;在教堂忙碌三奶
  第二节:奶奶家:考上大学的二叔;因公鸡被盗而执意要搬家的父亲;未考上大学去新疆闯荡的三叔
  第三节:晚饭时,母亲讲述四民叔的事情
  第四节:女人上门寻三爷家的四民,以及四民老婆红婶的态度
  第五节:四民叔神不知鬼不觉的回家
  第六节:四民叔借钱
  第七节:四民与女人的再次出逃
  第八节:路遇四民
  第九节:“我”的返校
  不难看出,大部分的章节是以“我”在省亲过程中的地点转移来划分的,初读时感觉有些混乱,在仔细分析了文章的各个章节之后,感觉在章节的划分上需要重新斟酌,当然,如果按照人物角色的轻重来划分章节,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教读者很快明白文字的真实目的,而不至于被陪衬的角色混淆了视听,也利于读者分析并思考文中除了四民叔之外其他人物的存在与安排对于主人公形象烘托的意义与价值,对于主题意境的提升及帮助。当然,更利于作者来思索这些问题了。
  《沉沦》采用了全知外视角的叙述,“我”对于小说中的全部情节、人物、细节都已全悉掌握,直接把故事和人物介绍给读者,而对于文字真实的寓意、作者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倾向则需要读者用心来揣摩与挖掘。《沉沦》一文前后出现的人物有十几个之多,叙事过程中过去式与现在进行时的交替使用,使得读者的鉴赏活动由传统小说解读的单一性、确定性向理解的多元性、模糊性迁移。应该说作者在这里是做了大胆尝试。但从《沉沦》的故事情节发展上来看,有着真实生活的一面,故事人物与情节,有着非常强烈的真实感,而作者的行文也是笔尖跟着脚步与思绪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通过查看作者的创作心得得到证实,所有这些均来自真实的生活)虽然说情节是小说的构成内容和要素,它存在的基础是具体的生活事件,但生活事件并不等同于小说情节。现实生活里的事件林林总总,千头万绪,我们不能照单全收。因此,需要将已有的生活事件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更集中、更有艺术表现力的情节单元,以便情节更理想、更完美、更吸引人,因此,从这点上来看,小说在结构上尚缺可读性的考虑。当然,提升立意与语境是需要阅历与锻炼来共同完成的,对于这一点,相信在今后的创作中会有所感悟的。不过,如果从文的目的只想真实地反映四民叔个性转变的经历以及他悲惨的人生结局,给读者以人生的借鉴,实现警钟长鸣,个人觉得选择叙事体的散文形式来进行创作与表达,相信这样处理的结果一定会增强真实性,文字也将收获到更好的效果。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就是主人公四民叔,作为小说人物表现的深层心理和意识,即思想深度上的认识与挖掘力度上尚显力道不足。小说作家是人物灵魂的探索家和解剖家,他得钻进每一个人物的灵魂深处,把他们各自的隐蔽的内心奥秘、精神品格以及各种外部特征活灵活现地揭示出来。惟有进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方能解释记忆里的四民叔与真实四民叔的变化所在的原因,并找到堕落与蜕变的根源。因此,作为一篇小说来说,四民叔这一人物还有继续深入塑造的需要与必要。
  总体来说,文章语言质朴,呈现自然,情节构筑流畅,这些无疑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并将功底显现。而这篇小说的创作起因与手法同作者的生活阅历与年龄还是非常吻合的。的确,在人生第一次遭遇人生观突变的事件时,每个人都会心痛,都会震惊,直至最后手足无措。因此,在经历过彷徨之后,情感需要寻找一次突破来完成心灵的成长与净化,而文字便是最好的选择。相信在你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下,一定会有收获,当然,不但可以收获到文字的成长,也包括一份心灵的成熟。

  随风赏雨
  致风外声:
  全文万余字,介于短篇与中篇小说的交界,还是称之为短篇小说妥当些。
  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明线是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从父母、爷爷奶奶口中所闻,讲述了四民叔从一个顽皮孩子沦为人口贩子直至被枪决的人生沉沦故事。暗线是通过对村中其他人或是安于现状、或是奋发图强地改变自生命运的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衬托出四民叔“拿着堕落当荣耀”的放浪形骸。尽管笔者在创作灵感中自谦不会写小说,但是从“两线为主题服务“的精巧结构设置上,不难看出笔者的深思熟虑,同样,从流畅的、沉稳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上,也同样看出笔者的文字功底。
  小说分为九个章节,出场人物有十几位之多。但在每个章节所出场的人物,尽管有的只是聊聊几笔,却都是在紧密地围绕表现主题的两条线索服务。这是本文的最大亮点。
  先说明线:
  小说的主题是沉沦,翻开字典,沉沦有几个解释:陷入、沉溺于某种状态不能自拔;潜心于某一方面。小说的主人公“四民叔”就是陷入、沉溺、或者是潜心在“不务正业、胡作非为、玩弄女性”这样的一种状态中,不能自拔,最终走上殊途无归的道路。笔者在表达这份思想的时候,先从主人公顽皮的童年开始,安排有老师、校长、四民的父母等人物,通过他们对泼皮四民的教育态度,表明了成年四民放浪形骸的根基,来自于其少年时代这些为人师长者的不得体的教育方式。
  在写到成年四民屡屡将邻村的媳妇拐走,笔者通过三爷、三奶、红婶的软弱态度、和被害者及其家属无知的凶蛮和贪财,即表明了四民走向堕落的环境因素,也阐明了这些人对四民走上殊途无归之路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中任何一个人,在处理与四民的矛盾的时候,如果能理智、睿智、以及大义灭亲般的矫枉过正,四民就会有截然不同人生。
  再说暗线
  作者没有平白直叙地阐述四民应该安稳于什么样的生活,而是从小说的开篇,就安排了“安心放羊的五爷”的出场,接下来是“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五爷的儿子们”;“通过寒窗苦读而走出村子的二叔”、“没有考上大学而离家在外打拼的三叔”,等人物。笔者正是通过他们的先后出场,来阐述一种正常的、但为四民所厌倦的生活状态。通过这些人物安于本分的正常人的平常生活,来突出四民叔的不安本分、不务正业的性格和行为。为沉沦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烘衬作用。
  小说的不足点在于,作者的创作态度没有突出、显著的表达。只是看到了对如此家门败类的痛恨,而没有看到对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的鞭挞。这种缺乏深层次的升华,也使得人物塑造上的欠缺丰满。通过文字,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四民的躯壳,而没有看到四民的灵魂。缺少对四民对自己放浪生活的思维描写。另外,每个章节在文字的篇幅上,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统一长度。这样至少是在瞻观上,要完美的多。个言,不周见谅。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