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提升语文能力
![]()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有着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思想、情趣爱好的不同,在每时每刻展示着自己的个性。正因为如此,身边的世界而多姿多彩,阅读也因此出现意义重建的多元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了自知。”阅读正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读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亦即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可见,阅读一定要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笔者根据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体会,认为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充分激发情感,促进学生自主体验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语言感染力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自编自演朗读;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可根据内容选配背景音乐,如用古筝名曲配合文言文,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配合《观舞记》,用欢快明丽的松林、清溪之曲伴读《山中之友》等等。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影像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不断被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因而促进个性化阅读。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通过体验进行对话的过程。没有阅读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就不可能有对话的生成。所以体验过程是关键。只有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感悟和品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学生才能对文本意义有独到的理解和发现,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意义,并在这种阅读体验中丰富自我,扩大自我,得到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换句话说,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有助于真正确立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能动地自己学习,实现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引导变向思维,搭建质疑探究平台 “学需有疑”,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学问学问,做学问就应当要“学”会“问”。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多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中质疑形成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与新接触的信息的矛盾冲突,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进一步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教师通过“四两拨千斤”的引导,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交锋碰撞,将思维引向多向的发散,学生的个性读解,求异思维获得充分展示的空间。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维流畅,语言丰富。因此师生互动阅读无疑能充分激活,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主动介入到当前的知识探究活动中,去感悟、去吸取、去创造。这样,创设一个平等真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坦陈内心,畅所欲言。譬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珍珠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择取课文进行互动朗读,使学生真诚感受,身临其境,师生共同学习,完全沉浸在美好的境界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进一步去思考,才能有生发点和探究的素材。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发问,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求知欲,以及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教师就要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巧设探究点,使文章的主题与学生的理解充分融合,以不断提高其思想境界。例如《社戏》这课的教学中,小伙伴和“我”观看完社戏回家时,途中有一情节是“偷豆”。对于这一情节,教师不妨设疑:“偷是一种不良行为,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思索,展开讨论,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结合自己的体验,有的自喻,最后感悟出作者从这“偷”中来表现天真烂漫的童趣。由此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使思想境界也得 在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的时候,就会提出那些能揭示事物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联想、想象、争辩、评判,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迸发一究到底的愿望。比如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经过整体感知的环节后,我设疑: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了几幅画面,请同学们欣赏完画面,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你最喜欢哪幅画面并说明你的理由。这无疑掀起了课堂的高潮,同学们兴奋不已,交头接耳议论着,最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出不同的词汇来描摹自己所喜欢的画面,可谓精彩纷呈。就这样,阅读教学中,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文章主题感受体验的独特性,又要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诸如“你最喜欢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放开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以理服人。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三、学会自主选择,发掘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学习内容是有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完成,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 笔者在教学《与朱元思书》,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富春江的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富春江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奇山异水图”……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实施多元评价,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培养。过去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而且是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符合这一答案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评价标准的多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培植其欣赏能力,训练其写作技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放飞学生的美好心灵,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从而改变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走进绚丽丰富的文本世界,让文本的精神血液培养滋润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从一个成功点迈向另一个成功点,最终演绎一个无悔精彩的人生。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1/14 14:19:15
[讨论] 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提升语文能力 作者:邹厚虎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5&id=9061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2/6 17:13:29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0年元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9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