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尘

  作者:彭永锋 发表:2011/3/22 10:26:50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811
  编辑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佛法西来普度众生,本文由‘尘’说开来,释疑佛意鞭挞万象,既有说教且联系现实,那些倒行逆施者,也会在佛前祈祷,多行不义必自毙,到了回头是岸的时候往往晚矣。赏读,问好。
  
  令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佛学将尘喻做人间,而不是其他字眼。在佛的眼中,人间是飞扬的灰土?
  仔细想来,其实也不无道理。短短人生即便百年,相对永恒的佛,也不过是转瞬间的事。人死如灯灭,具有形态的人的肉身,最后终要被风化成飞扬的尘,所谓尘归尘土归土是也。不光死后会化作尘土,活着的时候,面对浩淼的世间万象,渺小的人的个体,不就像一粒尘埃般吗。
  一粒尘随风而起,风息而落,随遇而安。人如尘,却无法做到尘般大境界。佛说,人世间无论是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或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能令我们流转六道,沉湎其苦,无法化境。不过它们之所以造成祸害,并不在于其自身的不净,而在于人心的愚痴无明、贪爱染着。经云:“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好比拳头的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是用来打人,就是坏事,必须立刻阻止;用来捶背,就是好事,不妨多多益善。
  众生皆苦,并不是人人都可如慧能般与佛法有缘。五祖即将传位与佛法有缘人,命众弟子悟般若之性。大弟子神秀夜三更书偈于南廊壁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在后院劈柴踏碓舂米八个月的慧能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这般大境界应和了《金刚经》中佛对须菩提的点化之言:“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因而这些众生能修无量福德。佛与须菩提的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修炼要达到无相境界,才能有修为,否则,心中有了相状,就会执着于自我、他生、众生、寿者的相状。
  菩提也好,佛法也好,在佛眼中,都是无相无影,无因无果的。然而这些,我等芸芸众生却难以化境。《五灯会元》卷一讲了慧可求达摩安心的故事,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达摩现身说法,王安石用诗句将之形象化:“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这里正用了《金刚经》里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得,既是缠绕于人心中无法拔去的魔。为了得到,人在五欲六尘中反复沉沦,受尽折磨而不思悔改。为名利,有人不惜以身涉法,虽居高官,食厚禄,仍不得满足,贪污受贿,恨不能得尽天下之财富;有人不惜以假充真,置他人生命涂炭于不顾,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禁而不绝。为情爱,有人终日思慕寝食难安,甚而为不得之而伤他人。过于执着,即便一时之得到,又能如何?得天下比不过成吉思汗,得财富比不过和珅,得美色比不过古代帝王,得真爱比不过苏东坡,然则,彼时的得,今时也不过化尘去了。
  不过是凡尘俗子,名利太过耀眼,情爱太过缠绵,生死太过牵挂。过于执着,只会让我们坠入无尽的苦海无法自拔。人生如尘,缘起缘灭只在瞬间。有人说看破红尘太过消极,其实,红尘本无相,何来看破之说?苏轼诗曰: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一洗人间万事非。人生如尘,万事终皆非。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