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行走笔记>漫步乌镇古街

漫步乌镇古街
  作者:石荣臻 发表:2011/6/3 16:24:56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897
  编辑按:虽说蜻蜓点水似的游览,还是把乌镇的景色描绘出来,可见作者文字的驾驭功夫。走过留字,玩过编游,好习惯,问好。
  
  江南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乌镇。之所以看好乌镇,主要是乌镇那富有江南韵味的古街道。漫步走在那刻满记忆的长石条上,望着那依水而建狭窄的古街,如果身边没有那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来来往往,真有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
  一到乌镇,乌镇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站在离景区入口处不远的逢源双桥上,眼前展现出一幅凝固的江南水墨画。泥土色密密的瓦片下,从上而下是略泛着点点斑斑淡红的一整排木板窗和木板门,每户人家都顺着正房,在河上搭有一间、两间用几根打入水底的长石条支撑的面积不算大的小木房子,打开小木房子的木板窗,用一只小木桶就能直接从河里提上水来,有的人家在水面上还搭了个小阳台,虽说不很大,却也很管用。二十世纪初期,乌镇就是靠着这条河与外界来沟通的,南来北往的小木船把当地的蓝印花布和糯米酒送出去,而每户人家只要打开那小木窗,就可以买到日常家居所需的物品。正因如此,这条河被当地人叫作“财神湾”。即使是现在,打开小木窗,或拿把竹椅坐在小阳台上,放根钓鱼竿,捧上一本书,伴着你的是那细细的雨声,偶尔还会有“愿者上钩”的小鱼从水里跳起来,真是十分的惬意。
  乌镇长长的古街,家家户户你挨着我,我靠着你,枕河而眠,那露出的一角角粉白色的墙壁,使得古街相连成一片,错落有致。而水中的粉墙灰瓦,也是别有一种滋味。
  乌镇的古街,特别的狭窄,两人面对面站在屋檐下隔街相望,伸出手就能相互勾住对方的手臂。两人并行于街,时不时的还会出现肩碰肩的现象。漫步乌镇古街,如遇有人迎面而来,只好侧立一旁给予礼貌地避让。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家乡的一条老街,每天清晨,天还没有全亮,老街四周的农家挑着筐头,挎着提篮,把只有两米来宽的老街挤得满满的。有时候,一位老汉肩上扛着犁耙,手里还赶着一头耕牛,硬是从拥挤的人流中穿过。眼前狭窄的乌镇古街恰似小时候家乡的老街,只是街景、街韵不同,街上的行人有异而已。
  漫步在用长石条铺就的古街上,只见街面房是清一色的木板门,木板门大多数都关着,早已没了从前开店迎客那样的热闹景象,但我的耳边似乎依旧能够感受到那一家家“林家铺子”每天早晨噼里啪啦的开门声和店家操着悠扬的水韵腔迎客的笑语。
  乌镇古街,以前是五步一店铺,十步一作坊。古街上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作坊,这些作坊大都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经营理念,他们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让游客参观,顺便选购一些产品以示纪念。酒坊最出名是高公生酒坊,踏进高公生酒坊,醇醇的酒味扑鼻而来,二十多只一米二三十公分高的大缸里,装着满满的已发酵的糯米。只见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在土灶旁,用木头把火烧得旺旺的,土灶的大铁锅上,放着一只直经一米五十左右,高一米多的木桶,顶上是密封的。酒坊中还有免费品尝的白米酒,品尝一小盅,一股酒糠香久久不散。贪酒的人,不惜旅途遥远,只顾掏钱买上几瓶正宗的乌镇白米酒。
  从酒坊醉熏熏的出来,不远处便是蓝印花布作坊。传统的蓝印花布,我小时候见过,也曾经穿过,现在家乡已不多见,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箱子底里或许可以瞧见。小时候虽说穿过蓝印花布,却没有到过染坊,所以在蓝印花布作坊的天井里,高高的竹竿上晾着长长的随风飘动的蓝印花布,让我大开眼界。作坊中,只见一位老太太拿着一个镂有花样的木板,用一种和着糯米的很粘的“东西”涂在白布上,据老太太讲这些印有花纹的白布干后,就拿到有靛青的大水缸浸泡数日,晾干就可以了。随行的女同志,经不起蓝印花布的诱惑,纷纷扯上几尺,说是做件衣服体会一下“朴素”的感觉。
  古街上还有不少仍然按老样子布置的米店、蚕丝店、中药店、铁匠铺、织布房等,不时让我想起“林先生”、“林大娘”、“老通宝”来……
  漫步乌镇,最让我懈意的是参观了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茅盾故居是乌镇之行的必看景点,站在正堂茅盾数百个笔名展示板前,茅盾先生当时的恶劣处境不由得让人悚然,不受时局限制谁会天天更换笔名?!时间关系,我和林家铺子只好擦肩而过。铺前驻步,抬头望了一眼“林家铺子”的招牌,顺势瞥了一眼铺内的景观,便随着人流漫步向前……
  走出古街,望着自己走过的狭长古街,我很随意,也很愉悦,思绪就像酒坊中散发出酒糠香,沉积在古街中久久不出。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