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诗韵寒山寺
![]() 在我国,一首诗造就一座名胜,曾留下许多佳话,比如李白之于黄鹤楼;王勃之于滕王阁;范仲淹之于岳阳楼……唐朝诗人张继与寒山寺更是如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让“寒山寺”成了世人皆知的千年古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更是让世人神往不已。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一日,我有幸来到了姑苏城,下午游览了苏州园林的缩影——耦园,聆听了清脆优雅的苏州评弹,夜晚宿住在临近寒山寺的一家旅馆。繁华的苏州城夜晚十分喧闹,我有心想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却怎么也听不到。半夜疲于旅途劳累,酣睡中更是未能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倒是第二天的清晨,一阵厚重悠扬的钟声将我惊醒。吃过早餐,我们寻着厚重的钟声,脚踏着枫桥古镇悠长的石板路,来到了千年古刹——寒山寺。未进寺门,我的思绪已随着张继那首《枫桥夜泊》飞到了历史的云烟中。眼前的寒山寺,掩映在一片参天古木的葱茏之中,院外的墙壁是黄色的,院内的建筑则是黑瓦红墙,十分古朴幽雅。当同行者还在寒山寺的照壁前纷纷拍照留念的时候,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迈步跨进寺内,去寻觅那“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究竟来自何处? 寒山寺内,钟声不断,声音忽高忽低,钟鸣忽长忽短,有时很规则,有时又无序。莫名的钟声,显然不是寺内的和尚敲响。来到钟楼,验证了我的猜想,原来这杂乱的钟声是游客所敲。缘于对寒山寺的钟声的多年神往,我还是随着游客来到了钟楼前。小小的钟楼里,一口巨钟悬挂在空中,游人在排队等待敲钟。说是敲钟,其实就是撞钟,一段木头悬在钟边,用手推掷,碰撞在庞大的钟体上而发出的声响。据介绍,寒山寺有夜半敲钟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唐代大智禅师怀海创立的佛教《百丈清规》规定,在昏晓二时鸣钟一百零八声,以觉醒百八烦之迷梦,寒山寺早晚都要撞钟一百零八下,意思是人生有一百零八个烦恼,每撞一下钟,即消除一个烦恼。想当年的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必定是和尚善意的敲击,排解了他无尽的烦恼…… 相传唐代诗人张继,年轻时聪颖好学,热衷功名,但仕途一直失意,多次科考,屡试不第。唐开元十年,张继赴京应试又名落孙山,当时,恰逢安史之乱。张继郁郁寡欢,催舟绕道还乡,当他泊舟枫桥,眼见天山冷月西沉,耳听枯树鸟鸦的嘈叫,正当他“剪不断,理还乱”愁思百结的时候,他蓦然听到寒山寺清脆的钟声,这悠扬悦耳的钟声在这岑寂清冷,愁思绵绵的夜晚,触动了诗人孤寂的心灵,他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千年钟声,响彻千年,今日的钟声,依然敲打在心间。只是这撞钟早已成了寺庙的一种生财之道,游客购票游览寒山寺,如要撞钟必须再次掏腰包,五元钱撞三次。“钟声一响烦恼除,钟声二响幸福长,钟声三响保健康。”钟楼和尚念念有词,虔诚的游客自发地排成长队等待着自己亲手撞响古钟的那一刻的到来。虔诚的游客掏出五元钱,亲手撞上三次钟,伴随着清脆的三声响,随之心越千年,思绪绵绵,斯人已去,祈祷今人如斯,事遂人愿…… 离开寒山寺,钟声依然悠扬绵长,传向远方。在这渐渐远逝的钟声中,我突发奇想:如果当年的张继不是名落孙山,而是金榜题名的话,世上一定不会有《枫桥夜泊》的绝唱。果真如此,千年古刹寒山寺也许淹没于千万座古寺之中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自然不会响彻的这么长远,著名的唐朝诗人张继也许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宦官而已。 由此,我悟懂了“人生难得是逆境”的道理。人总会有潮起潮落,逆境不过是人生的暂时的“低潮”。当身陷逆境,遭受挫折的时候,不必怨天尤人,应当学会理智地对待。常言道:有所失必有所得。张继名落孙山可谓一失,失落中吟出一首绝唱,一首绝唱造就了一处千年不衰的胜景,实乃大得也。生活中,我们每遇一次挫折,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得到补偿,关键是自己要调整好心态并努力为之。越是身处逆境,越不能向命运低头。越是遭到挫折,越要懂得发奋。越是遭遇厄运,越要活出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