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 谨以此文献给留守老家的父亲,哥哥,嫂子,还有我童年时代的好伙伴们! 老家,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之后,出外求学,直到参加工作,成家立业。 长大后的我,很少回农村老家。只是在逢年过节时,做为从故乡走出的游子,象征性的回去转转,最多不过5天,然后,逃兵似的伶起行李走人。我的心里百味俱全,总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或是履行某个方面的职责。老家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 岁月流转,我的兄弟姐妹们,一个个像长大的小鸟,越飞越远,很难相见。我不能像小时侯那样,依偎在他们身旁,听他们给我讲《狼外婆》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百听不厌似的。或是像尾巴一样跟在他们身后,去邻村看戏看电影。他们一个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过的平凡而又沉重,像任何一个当代社会普通家庭一样,面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我为他们担忧,也在心里暗暗祝福——他们可是我至亲至爱的人啊!老家是我们人生最初的驿站,没有它不行,守住它也不可能。爷活着时常说,人是走虫,今天到这儿,明天到那儿。好男儿志在四方,没有哪个人一背辈子死守在家里能把事儿干成的,是啊,古往今来的英雄们,哪一个不是胸怀大志四海为家呢?我不是英雄,可我深知念了一肚子书的我,应该走向更广阔更活跃更精彩的一个大的空间,就象一条长大的鱼,最初的小河已经容不下它,它应该属于长江或者海洋。 这几年,老家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房屋.大哥在外面做了几年生意,手头上积攒了些钱,便在村外另盖了三间两层的新楼房,后院还盖了两间灶房,很是舒坦.我的父亲在他退休之前,把村子里的老屋拉倒,重新翻盖,并且以当代人的眼光将室内装修了,效果也很不错.然后,父亲告老还乡,安享晚年.拆旧盖新,在我家之前有之,在我家之后也有之.盖新楼房的人也越来越多,室内装潢也一家比一家新颖美观. 人们不光生活好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的年轻人,以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挤进城市,走向远方.有些年轻人和我一样,靠读书跳出农门,更多的则是出门打工或做生意.几年前,故乡的刺绣品很吃香,村里几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东西南北大比拼.令人震惊的时,就连一字不识的中年妇女们,也敢单枪匹马一个人去遥远的新疆卖刺绣品(故乡人称为花活).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故乡人真的靠刺绣品脱了贫,走上了一条幸福之路:有人靠它给老人治好了病;有人靠它娶上了漂亮媳妇;有人靠它还了债;有人靠它盖起了小楼房,等等.真是生财有道,治富有门啊! 花无千日红.当刺绣品走下坡时,曾经兴旺热闹的村庄,渐渐返回到了息日的平静与沉闷.老年人留守家园,照管田地,养育孩子;年轻人则背井离乡,到异乡另谋出路,这类人有些在外面把事干成了,便永远抛弃了故乡的老家,另建家园;而那些运气不好的,在外面受了挫折,便认了命,回家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像他们的先辈一样,生于斯,死于斯,并让其后代在这一方土地上延续下去。 父亲在老家的生活并不理想.一个人住,一个人做饭吃,轻易不肯去哥的家里.他是个要强的人,极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即便是到了晚年,面对亲生儿女,也是如此.只是在生病时,让别人捎话叫我的哥嫂过来照看几天而已.父亲是个戏迷,整天在电视上和收音机上找戏,乐此不疲.看戏听戏是他的必修课,生活的主要内容,对此,他认真的像个学生,执着而又单纯热心.没有戏的日子,父亲很寂寞,情绪一落千丈:躺在床上睡不着,出去又找不到能说上话的人(在外地长期的工作,让他与村民有了隔膜),又无田地可以耕种,因此,他成了一个被乡村生活软禁的人,苦苦的打发着不多的时光.再加上人老多病,苦不堪言啊!这其实也是我不愿回家的原因.当要说的话已说完,我和父亲就成了一对沉默的人.尴尬的沉默,难以承受的沉默……在这样的境况下,我总是选择逃脱,让年迈的父亲独自去承受,并且愚蠢的认为,父亲习惯了这样,他比任何人都坚强.清醒时,便要为这样的借口流泪.仅仅如此,并不曾为父亲做过什么。 我常想,当某一天,父亲不在了,我也就永远的失去了老家.这是一件多么悲痛的事啊!尽管老家并不完美,然而,我明白,它与我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我的生命里,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没有人会忘记自己的老家,我也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