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沉痛追忆张长怀先生

沉痛追忆张长怀先生
  作者:诗人张晓虎 发表:2019/5/25 11:02:58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101
  编辑按:一位长者去了,一位喜欢爬格子的先生走了,一位码砌文字颇有建树的师长大家驾鹤西去了。呈上敬意,先生千古。

  张长怀先生因病突然离开人世,令一大帮熟悉敬重他的文友们感到十分震惊,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然而,现实如此,谁也改变不了。青叶顶黄叶落,四季轮回,生老病死,皆为自然规律,无可奈何。
  
  他出生于陕西省周至县哑柏镇北槐花村。少年时父母相继离开人世,生活非常艰苦,求学甚是不易。后参军入伍,塞上宁夏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转业后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学习,且酷爱文学,勤奋执着,获奖无数,曾先后出版了《老井台》、《放情山水》、《楼观竹韵》等多部散文集。生前系西安市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奖。
  
  我舅家在哑柏镇南槐花村,与北槐花村紧密相连,当我得知这些情况后异常兴奋,因为他是散文大家,而我也很喜欢文学创作,工作之余写写画画,且有幸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作品。那时,《周至报》很红火,每周一刊,几乎每个人都能及时看到。他身为县政府领导干部,工作繁忙,经常开会下乡,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可是,依然痴爱文学笔耕不辍,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散文频频见之于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尤其是《周至报》副刊,隔三差五的就能见到先生的大作。我那时也酷爱爬格子,诗歌、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等都写过,当时很多人开玩笑说:咱们的《周至报》有二张,大张是张长怀,小张是张晓虎。可是,每当我的文学作品与他的散文同时出现在《周至报》副刊上时,经过一番仔细阅读对比思考之后,我真的汗颜了:他的散文写得那么好,朴实亲切自然,描写细致生动形象,感情真挚,深入浅出,收放自如,表面上看似漫不经心与读者聊家常,讲述个人生活经历陈年往事,其主题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深刻,饱含人生哲理,余味无穷,引人深思。他的散文语言朴实亲切自然通俗易懂,除了引经据典,也会把生活里的一些民俗小故事、童谣、顺口溜、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巧妙地运用其中,妙趣横生,脍炙人口,爱不释手。有人说,文章写作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行云流水,心手合一,娓娓道来,滔滔不绝,收放自如,这一方面在他的散文作品里表现得异常好,真不愧是散文高手,令人敬佩!那时,他就是我的榜样,因为我和他的生活经历有一些相似,小时候生活在乡下,艰苦受尽,长大后外出工作,酷爱文学,闲暇之余,看书爬格子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而且非常痴迷,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见到他了。那是在一次文体局召开的全县作者座谈会上。当主持人介绍他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不禁将他仔细打量了一番:长脸,浓眉大眼,方鼻头,嘴唇略厚棱角分明,头发稀疏,额头高而宽阔圆润,标准的西北汉子“大秦腔”。衣着却是极为朴素的,灰白色短袖,黑裤子,黑色的皮凉鞋,仅此而已。那时,已经是20世纪九十年代末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之以往相比较全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衣服颜色鲜艳样式美观,就连乡下人也都是西装革履,烫头发抹口红,似乎以此来告诉别人:生活变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在外面干工作的人,衣服的颜色不再是黄绿蓝,样式也不再是正统庄严的中山装,一个个打扮时尚神采奕奕,相比之下,他真的有点儿“土气”,跟不上形势。后来,又遇见了他几次,始终衣着简朴,说话声音低沉缓和且略带些沙哑的一口“大秦腔”。这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人格魅力,他原本是军人出身,童年生活非常艰苦,转业后一直在党政部门工作,自然应该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本色,生活简朴,作风端正,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他的散文集《老井台》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倍受读者喜爱推崇,争相传阅。书的封面是浅灰色的,有一个钢笔素描的乡村老井台图案,很淡雅质朴。从内容上看,也都是些乡村人物趣事,描写细致生动形象,感情真挚,收放自如,宛若行云流水,呼之欲出。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里面还穿插了一些王安泉先生的钢笔素描绘画作品,可谓图文并茂,相映成趣,美不胜收。这是我最初看到他的一本散文集,后来又从朋友处得到了另外几本,风格不变,朴实亲切自然,描写细致生动形象,肯在细节上下功夫,以小见大,主题深刻,感人至深。但也有一些变化,或是新的元素悄然融入文中,题材不再局限于乡村人物趣事了,而是有了新的突破,丰富多彩,眼界开阔,周至的山水人情、文化历史、名胜古迹、英雄传奇等,无不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肃然起敬。或许,一开始他只是喜欢爬格子写散文,纯属于一种个人兴趣爱好而已,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在文学创作中便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想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悄然而然地向着一代散文大家渐渐靠拢,从量变到质变,有了很大的飞跃。他的后期散文作品真的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用“炉火纯青”一词来概括评价绝不夸张。
  
  他与文学结缘,一生都在写散文,他就是一本极好的散文。
  
  有一年夏天,我应邀前去参加在周至县文化馆召开的二曲诗社成立大会,盛况空前,气氛热烈,一大帮文友欢聚一堂,谈古论今,说笑声不绝于耳。我作为二曲诗社的副社长亲自主持会议并讲话,而他身为负责全县文化教育的政府领导也在百忙之中及时赶了过来,笑容满面,亲切和善,当讲话快要结束时,他还当着一大帮文友的面背诵了《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我不仅愣住了,自己这么年轻都背不全,而他都一大把年纪了,况且事物繁忙,身体多病,竟然如此这般,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其对于文学的痴爱程度不言而喻。真可谓智慧过人记忆力超群啊!刚一开始,下面掌声雷鸣,叫好声不断,后来,全都跟随着他小声背诵,整个会场气氛非常热烈活跃。他是县政府领导干部,身居要职,公务繁忙,然而,却是如此的朴实亲切平易近人,一谈起文学来便喜笑颜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很让人感动。此外,也很关心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建设,出谋献策,鼎力相助,与民同乐。真乃新时期里的“欧阳修”也!我们当地的一大帮文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张老师”,而不是“张书记”。
  
  那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学热令一大帮文友们深深陶醉,而身为县政府领导干部的张长怀先生又是如此的痴爱,一时把周至大地的文学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陕西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好评如潮,有口皆碑。从这些方面来看,他既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了不起的文学家。周至人的骄傲,陕西文学界的不朽传奇。
  
  楼观台、桃花沟、仙游寺、青山、厚畛子、老县城。。。。。。跟随他的身影,我和一大帮文友们走遍了周至大地的角角落落,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此外,也尽情发挥个人才能用优美的文字为家乡唱赞歌、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周至,喜欢周至,来周至做客、投资发展。他也曾多次邀请省内外作家、评论家、诗人来周至召开作者座谈会,为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进行指导,鼓励他们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多出精品,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贡献。
  
  他的家在县政府西边的莲湖小区,每天上班时都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来去匆忙。偶尔也会缓步而行,神态安详,沉稳从容,与路上碰见的熟人不断打招呼问好。我曾经跟随一位文友拜访过他。很普通的一座民宅,客厅也很大众化,他笑容满面,谈笑风生,让人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有一种亲朋好友闲聚的感觉。他很爱书,有一个很大的书房,也可以说是他的文学艺术创作工作室吧,里面非常干净整洁,散发着淡淡的书墨之香,置身其中,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爱好文学立志创作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书,也是人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与书为伴,人生充实美丽高雅。他还有一个爱好——收集石头。在另一个房间里有很多造型美观、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石头,那是他的宝贝,视若神灵,极为敬爱。有一些奇石是好友赠送的,更多的则是他自己路过黑河、渭河时拾来的。石头文化很是博大精深,没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修养及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很难欣赏的,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旦走进去便会令人痴迷陶醉,乐在其中,无法自拔。
  
  近几年,我回到周至县城定居,房子在八云塔北边的龙泉小区,和他家相距不远,时常能见到他。他早已退休了,依然笔耕不辍,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奔忙。外出时,还是骑着那辆心爱的旧自行车,若是炎热的夏天,头上就会多了一顶草帽或是太阳帽。偶然也步行,衣着简朴素净,神态安详,碰到熟人了就远远地打声招呼,站在路边说一阵子,还是满口的“大秦腔”,声音低沉缓慢而略带些沙哑。只不过,身体较之以前更加瘦弱了一些,脸色又黑又黄,满头的白发。无情的岁月啊,任凭是谁在你的面前都不得不低下头来。我有一些心疼与担忧,却不曾想到他竟然走得如此匆忙,只在深夜里极其短暂的一瞬间,便撒手人寰,阴阳两隔,与这个他曾经来过的世界非常热爱的美好生活永别了,从此再也没有相见的时刻了。追忆往事,历历在目,鲜活生动,但却遥不可及,蜕变成了一种令人伤感无限且又虚无缥缈的幻影,如何不悲痛欲绝呢!
  
  写到此处,我真的悲痛不已泪流满面,几乎无法再往下写了。。。。。。眼前不断浮现往日的情景,他那熟悉的身影,音容笑貌,耳畔回响着他说话时低沉缓和而又略带沙哑的声音。张老师,感谢你为周至人民所做的一切!今生今世再也不能相见了,一路走好,愿你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安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过去的已经过去,但那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啊!
  
  安葬他的日子,天空下着大雨,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大概苍天也为他的悄然离世而悲伤流泪。他是陕西周至大地一颗灿亮的文曲星,万人敬仰,光照青史,他的著作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
  
  2019年.夏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