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官衔称谓玄机奥秘

官衔称谓玄机奥秘
  作者:吴墨 发表:2012/8/10 11:07:28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491
  编辑按:各种官场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官衔称谓的玄机,颇有“细节决定成败”的意味。
  
  自古以来国人无论是官不是官,对官员的官衔都不陌生,一品宰相、二品巡抚、三品侍郎……七品县令等耳熟能详,到了现代官员的称谓与时俱进,时代进步了官员的级别也不仅仅是九品十八级了,官衔的名称也新鲜了,宰相、巡抚县衙之类老掉牙了一应更新为什么总理、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之类的,当然了,还有代“副”字头的一大串,副总理、副省长……副乡长。除此之外,还有比这些官员更具实权的书记、副书记,主任、副主任等序列。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无论哪个序列那个级别,小百姓听起来颇熟悉颇顺耳、叫起来颇顺口。
  所谓为官员,就是一些人说的百姓的父母官,人前人后说起来皆应毕恭毕敬,不敢马虎一丝一毫,甚或高叫一级半级的,比如王书记,就得按全称规规矩矩称呼全称,但如李副区长,就不敢当面把那个“副”字喊出来,即便是实事求是,一个“副”字势必惹得副区长心中不快,甚或由此荣获一双精美的小鞋上脚。你就必须心明眼亮谙熟行情,称其为“李区长”,这样才有可能博得领导心欢正眼瞧你一眼。今天现实的称谓里除了部队,地方上已经没有那个“副”字,这已是众人认可人人皆知的潜规则。对副职领导当面称呼,这个“副”字就应当省略删除,这个“副”字在当今社会就不流通、讨人嫌、不招人爱。不谁要傻不愣登不懂行情瞎喊一通,说不准儿后果就比较严重,当了倒霉蛋挨了板子都不明白为啥。其中的学问足够让人玩味和咀嚼一番。
  这是蒙头蒙脑的小民百姓在称呼领导时,尤其是对顶头上司的称谓必须牢记心间的“须知”。但时代进步了,这些称谓也在悄然变化着,仿佛各类人士的时间皆如黄金一般宝贵,多说一个字就会耽误一笔大赚的买卖,或错过赶飞机赶火车一般,说不清哪天鸡叫过后把官衔的最末一个字省略了,王局长简称“王局”,张处长简称“张处”,刘乡长简称“刘乡”、杜科长简称“杜科”……叫的人省时省力顺口且有一下子拉近了和领导的距离之感,听的人心里顺耳熨帖,感觉这样与部下和群众亲近许多,叫的听的双方感觉均良好,不知不觉间原来称谓的最后一个字消失了。只是任命的红头文尚保留那最关键的一个定性的字。这会儿,谁要傻头呆脑地见了周处长还叫周处长,懂行的业内人士一看就是一个生瓜蛋子,对这类“淳朴”人士肯定会另眼看待。
  这都是市面上的人人皆知的一般情形,其实仔细留心一下会发觉对领导对官员的有些称谓远比这有内涵和韵味,其意境颇值得细品。文学作品和影视中常见的老同事、老部下见了老领导,一般不称领导的现任职务和官衔,而多是以原来共事时的职务和官衔谓之,即便领导现在是局长是市长,依然按当时的职务称呼“科长”、“乡长”、“所长”……这样有意故意地称呼领导旧称,把领导往小的叫看似稍显不尊重,其实意义非同一般。能这样叫的人说明和彰显是领导的旧故或哥们儿,与领导的关系源远流长非一时半会儿,与领导在某某地某某时已经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或曾在一个锅里搅勺,曾在一起共事多少年,立马显示与领导是老熟人老关系,顿然拉近彼此间距离,一下子亲切一截子,周围人能不另眼看待?把领导职务叫的越小,说明与领导相识的时间越长,与领导的关系越久。如若现时和领导在一个单位,或在领导的权力范围之内,有些事自然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提拔、升职、职称、加薪等等各种待遇比起他人要顺风顺水得多。这皆源于一个与领导关系的“老”字。但这种称呼领导旧称必须是善意的、恭恭敬敬十分虔诚的,以维护、尊重和提高领导形象和威信为前提,而非以此为荣到处显摆卖弄,或称领导以往的绰号“留级猴儿”、“软蛋”、“乌龟”之类四处喊,抑或胡拉乱扯揭出领导陈年往事中偷鸡摸狗的丑事烂事,得意忘形忘记了今天你是什么身份、你是谁,这种的结局可能就很不乐观,抑或由此丧失了一生的天赐良机。
  这样的故事古今不乏一二。国人熟知的大宋朝的高俅官至太尉,可谓身价显赫,然而他原本是个不误正业的市井小混混,和一帮混小子整日间不干正事儿打架斗殴抢劫行窃,因为踢球踢得好博得瑞王青睐一路高升至太尉。而原来与之厮混的穷哥们儿找高俅欲求昔日的高二哥拉一把乘乘这棵大树的凉,“二哥”、“二哥”随便喊,不但没有如愿且挨了顿饱打。其原因就是高二哥此时就怕人知道他极不光彩的历史,在伪装在极力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而这帮泼皮无赖仍然如想当初一般行秽言浊,与高俅依然是老一套哥哥长兄弟短的丑态百般。高二哥避之不及这些人反倒找上门来,挨一顿猛揍是必然的,高二哥也正是用这个办法与他的过去彻底一刀两断。细细琢磨,那帮人是否睁眼瞎?就不知今日的高二哥心里想的啥、今天想要啥,倘若他们个个能像日后的高衙内一般机灵懂事,自甘降一辈为高二哥的养子,或许非但不挨打还能攀附高枝吃香喝辣衣食无忧呢。
  而直呼老领导旧称而发迹发达的则不胜枚举。如蒋介石早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后期是委员长,他的学生毕业后仍然称其为“校长”,蒋委员长自己也十分喜欢这样称他。这些曾经的门生绝对是一种虔诚的敬意,一种特有的尊称,目的不外乎是表示自己是委员长的门生、是忠心耿耿的追随者,与校长的相识由来已久。很自然而然的这些人成为嫡系,在仕途和升迁上比其他人顺当得多,看看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委员长的学生有多少便知一二。
  上述两则都已经是历史烟云,但也述说一个道理,称呼官衔并非要全然按任命书那样全称,有时以其他的称呼替代现时的官衔或许效果更佳,关键是要注意必须是恭敬的,有利于维护和提高领导的形象。
  纵观古今,这些官衔的称谓还是有些不族之处,显得等级太森严太清晰了,有失亲和、亲切和平等,但不这样,仿佛地球人还未能发明一种更好的办法以示岗位和职务上的区别。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专家学者们去研究吧。
  是否今天就没有可行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情况也不尽然。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再次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这应该是一条解决问题的上佳办法,但实施起来也并非简单和容易。上至国家一把手下到工厂商店的普通员工,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还是以“同志”谓之,常听见“锦涛同志”、“家宝同志”……组织或媒体也常说张三同志李四同志王五同志云云,但这称呼这些“同志”或多或少还是有区别的。当年敢当面直呼“润之同志”怕是不多,就是一生和毛泽东干革命的老同志还是多以“主席”称呼,今日一个草民即便是党员当面称“锦涛同志”、“家宝同志”可能也为数不多吧。实际生活中上级对下级或是平级之间称同志较多,而下级称某领导为同志则有另一番含义了,如“某某同志”指示、讲话抑或是“某某同志”曾经来过此地、用过某物……不要说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市委书记,就是国企公司书记之类的,无职无权的小百姓直呼“某某同志”效果会是如何呢?当面有可能和蔼可亲一派热亲切,转过身又是怎样呢?
  看似一个对职务对官衔简单称谓,却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蕴含着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生哲理。
  对此是否值得好好地玩味一把?不懂行情贸然随便乱喊,弄不好还真的喊出后遗症来。
  思之,然否?
  
分享:
责任编辑:山外山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