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行走笔记>东华寺之旅的感受

东华寺之旅的感受
  作者:风飘何处 发表:2012/10/17 21:57:08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187
  编辑按:一次东华寺之行,让人长了不少见识,真是受益匪浅,有条件和机会不妨去观光观光!
  
  其实,在没接到第一知的通知之前,我就已经有打算写点关于这次东华寺之行的感受之类的文字了。当初是想用《东华寺禅修之感受》做题目的,后面想了一下,觉得自己目前还不够资历用“禅修”这个词汇来总结我此次的东华寺之行。
  ——题记

  从东华寺回来,至今已有多日。每天都一如往常,机械一般地重复着俗世的工作和生活,紧张而忙碌,总感觉停不下来。可能是因为离开太长时间了,工作邮箱里堆积了太多的邮件。一回到宿舍,连卫生都顾不得先打扫,就开始处理这些邮件,不停歇地,甚至忘了身体上的病痛。
  只是越是这样,我越发想念在东华寺的那些日子。现在一想起来,真的是恍然如梦,恍如隔世!
  
  (一)初入东华
  记得9月26日下午从翁源县公交车走下来后,我就说过一句话,我想我会舍不得走的。
  因为,呈现在我眼前的东华寺,真的叫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环境如此清幽,风光如此优美,视野如此开阔,空气如此清新,最主要的是,一走进牌坊,跨过三门殿,望着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以及供奉在殿里庄严而又神圣的佛像,我的内心顿然生起清净之感,甚至有一种到家了的心情!
  在明阳师兄的引领下,到客堂办理了挂单手续。之后,我们又跟着他来到寮房,找法象师办理入住手续。法象师是寮房的楼长,负责男众寮房的入住安排。法象师接过我们的挂单条之后,就打开11号寮房的房门,让我们先放下行李,然后跟他到库房去领取被单、枕头、枕巾和脸盆等生活用品,并且详细跟我们交代了寺里的作息时间,以及告诉我们厕所和冲凉房的确切位置。整个入住手续的办理过程,轻松、简单并且迅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里的住宿情况。每一间寮房的配套设施,几乎说该有的都有了,室内的物品摆放也非常整齐干净,书架上还有万行上师的全套书籍,供挂单居士业余之外阅读。寮房外,是院子。院子中间树立着一座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塔,四周整齐有致地摆放着翠绿盎然的盆栽,以及供挂单居士晾晒衣物的铁架子。寮房的角落,就是厕所和冲凉房。实不相瞒,这一项是我出门在外,较为关注的两个地方。之前有所担心,在寺院居住上厕所和冲凉会很不方便。可当我走进厕所和冲凉房之后,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厕所不但非常干净,没有异味,而且还提供了卫生纸。就连冲凉房,都提供了24小时热水、洗浴用品以及洗衣机等物品。
  跟寮房连在一起的是六合堂,也就是图书馆。堂内陈列的书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涉及到的学科门类却也十分丰富。值得一提的是,里面还配置了电视机、影碟机以及装有宽带连接的电脑,供寺里的居士学习使用。
  走出寮房,倚靠在房门上,抬头就能看到蓝蓝的天空、干净的云彩、雄伟的山峰,以及一只只在院子里飞来飞去的小鸟。
  如此和谐的景致,让我忍不住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一口气,空气是如此清新,仿佛还闻到从高山上各种花草树木的味道,是那么新鲜。
  这么好的居住条件,无论是我在喧嚣的城市里,还是在相对安静的乡下,都是所不能比及的。
  安顿好之后,我满怀着欣喜的心情,跟随着明阳师兄将整个寺院绕了一圈。从寮房到六合堂、五观堂,再到大雄宝殿,法堂、执事楼、在建的罗汉堂,自在堂,以及六祖慧能和万行上师闭关修炼过的三圣洞,甚至包括整个东华山的每一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山峰,每到一处,所见之景致,或庄严神圣,或禅味十足,或禅气萦绕,或清幽静寂,或美不胜收,无不叫我流连忘返。
  初入东华,就已叫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喜欢这里所呈现给我的一切环境,更喜欢这里所给予我的回家的感觉!
  
  (二)上殿
  在没来东华寺之前,我对上殿的理解一直以为就是到寺庙烧烧香、拜拜佛。直到来到了东华寺,参加了第一次上殿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上殿是一件多么严肃和神圣的事情,是常住寺里僧众每天的必修课之一,任何僧众无故不参加上殿,都要被罚跪香。
  在寺里,每天凌晨四点,一听到打板声音,就要赶紧起床洗漱,五点之前,所有僧众都必须齐集大殿。五点整准时开始上殿。
  上殿的内容,表面上可以用“念经拜佛”四个字来概括,实质上,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念经。先说念经,从所念的经文来说,就包含了《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以及《心经》等。一般寺院在平时都是直接从《楞严咒》开始,接着是《大悲咒》,然后是“十小咒”,完后便是《心经》,东华寺也不例外。《楞严咒》是佛陀亲口宣说之咒,为一切咒中之王,她总共有五会:毗卢真法界会、释尊应化会、观音合同会、刚藏折摄会和文殊弘传会。《大悲咒》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而“十小咒”则包含着《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神咒》以及《大吉祥天女咒》。至于《心经》,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所念经文内容如此丰富,其“念”的形式亦是如此。“念”在我的理解来说,不但是要诵,还要唱。最开始可能是诵经,速度比较缓慢,慢慢地,速度就加快,转变成唱经,然后速度又慢下来,转变成诵经。诵和唱,非常有讲究地结合在一起。个别神咒,还要持续诵或唱三遍。此外,念经的姿势,也是站着和跪着结合在一起的,不过是以站着念经为主。
  而拜佛,也并非我们平时在寺庙里所看到的跪下就拜的那种拜佛。寺院上殿的拜佛,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什么时候拜、怎么拜、要拜几下,等等,都是有着严格而又有序的规定。此处,就不想细谈,有机缘的话,大家亲自到寺里去体验一番,就都清楚了。
  上殿还有一项内容,就是绕佛。上面经咒念完之后,就是绕佛。先是从站在大殿最里层的师父开始,然后一排紧跟着一排,有序地围绕佛而右转,速度要求脚步缓慢,不可过快。绕佛也并非只是简单地跟着别人走来走去。绕佛的同时,僧众还要一起念佛号,先是“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接着,转板念“释迦如来”。完后,僧众归位。整个绕佛,同样讲究严肃、有序,念佛号时也必须所有僧众开口念出声来,而且必须节奏必须统一,后边的节奏必须紧跟前边的。
  绕佛归位后,僧众跪下,继续诵经。直至六点,上殿结束。若逢初一、十五或者佛诞日,都要提前半小时打板、上殿。而上殿的内容,也会相应地增加一些内容和仪式。
  从9月27日第一次上殿到10月6日最后一次上殿,我总共也就参与了十次上殿。永远忘不了第一次上殿前的那种激动和紧张。激动,是因为终于要亲身体验上殿了。紧张,是因为我对上殿所要念的经咒一窍不通,不但不知道到底要念哪些经咒,而且更不知道要怎么念。我的古文基础向来不好,经咒都为古文,很多读音完全异于现在的白话文,念起来本身就吃力,加上又都是繁体文,对我来说是更加费劲。什么都不懂,就跟着僧众上殿,岂不是滥竽充数!跟着念吧,可我确实啥也不懂;不跟着念吧,又担心管纪律的师父发现了,让我迁单走人。但倘若因此不上殿,又会被罚跪香。真的是心有万般纠结、忐忑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我是真的厚着脸皮,跟着大家一起上殿了。的确如我之前所担心的,大多数都听不懂,更别说跟着僧众一起念了。不过,我也没敢放松闲着。听不懂的,我就竖起耳朵,专心去听;懂得念的,我就大声地跟着大家一起念。拜佛的时候,我也不敢随便跪下就自己拜,而是睁大眼睛仔细地观察旁边的师兄或者前面的师父,他们是怎么拜的,然后跟着他们的姿势、动作学着拜。
  十天下来,我发现自己慢慢地有进步了。从怎么跨入大殿,进入大殿之后,要做什么;开始上殿时,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念的经咒和佛号都有哪些;念经时,先念哪一部经咒,再念哪一部经咒;念经的节奏是怎么安排和控制的;什么时候绕佛,怎么绕佛;什么时候拜佛,怎么拜;等等,我从一开始的完全不懂,到现在的一点一滴地了解、清楚。除了要感恩师父、师兄的教导,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用心——集中精神,把心专注在上殿这个当下。
  听寺里的一位师父讲,有的居士上殿是人到了,但是心还在睡觉。整个人站在那里,昏昏沉沉地,大家念经时,他听不懂、念不懂,就站在那里,闭着眼睛打瞌睡;大家绕佛时,他倒知道跟着绕,不过懒懒散散、有气无力地;大家拜佛时,他也知道要跟着跪下来,却完全不知道要怎么拜。带这样的一种状态上殿,真的就是滥竽充数!
  惭愧地是,虽然已经历了十次上殿,我至今还不懂如何念经,好多经咒还完全不懂得念诵,有些时候也跟不上诵经和唱经的节奏。念经礼佛,要心无杂念。诚心诚意。诚心诚意,我想我是做到了,但是心无杂念,我根本还没做到。每逢跟不上节奏时,就是因为走神了。一旦跟不上节奏,就开始着急。心一急七七八八的妄想、杂念就一涌而起,然后就完全不知道念到哪里,在念什么了。
  想想现实中的我,之所以总感焦虑、急躁和不安,就是因为在待物处事之上,没有做到心无杂念。面对一件事,总是先想到要赶紧把它做完,而不是先想到要怎么去做。一开始就已经心急,一旦中途出了岔子,就立即心生焦虑、急躁和不安,最终导致没能如期做好。
  十天的上殿经历,我不敢说收获很多,但起码我已经知道,该如何去调整我的心态,朝着心无杂念的状态去努力。
  
  (三)过堂
  在寺院,吃饭叫过堂。这也是我到了东华寺之后才知道的。
  早上六点和中午十一点,分别是过堂的时间。僧众听到打板,整齐有序地进入五观堂。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拿出自己的碗筷,碗要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等待行堂。行堂时,行堂人员会一一将主食和菜分别放在两个碗里。一般来说,寺里过堂都会行两次堂。只要用斋人员不拒绝,行堂人员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用斋人员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以打专用手势知会行堂人员,让他们不要将该食物装到自己的碗里。此外,要多少分量的食物,也是通过专用的手势知会行堂人员。切记不可出声告知。
  过堂之前,要静下来心来随僧众一起念《供养咒》。待念完《供养咒》之后,方可过堂。
  过堂时,要端正挺胸而坐,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轻轻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右手拿起筷子夹食物。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整个用斋的动作要做到安详而寂静。切记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双脚不要交叉或翘起。
  吃完饭,轻轻将碗筷叠起,轻轻起身,走出斋堂,到指定的地方洗刷碗筷。完后,再轻轻走回斋堂,放回自己的位置,最后再问讯,离开斋堂。
  第一次在寺里过堂,我的心情是激动、好奇和紧张的。激动,是因为早闻寺里的斋饭品种丰富,味道可口,可谓美味至极;好奇,是因为知道在寺里吃饭会有很多规矩,但还不清楚到底有怎么样的一些规矩;紧张,当然是因为规矩多了,生怕自己没做好,或者说违反了,而被罚跪香。
  在没来寺里之前,和许多人一样,我对过堂的概念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吃饭这个层面上。不就是吃一顿饭了,干嘛要定那么多规矩!可当我走进寺里,和僧众一起过堂之后,我才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多么愚昧无知!
  在寺里,我们所吃的每一样食物,除了善信发心虔诚供养的之外,大多数寺里常住僧众自己亲手种植、采摘而来。我们要持感恩之心对待每一样食物,不管是自己喜欢吃的,或者不喜欢吃的。在寺里,我们每一次过堂,都是大寮师父们、常住居士菩萨精心做出来的,要知道当我们还在睡觉时,他们凌晨三点就要起来为全寺僧众一天早上的过堂忙前忙后,还有我们过堂时,每一样饭菜都是由行堂人员亲手装到我们碗里,供我们食用,而且,每一次都是要等我们过堂完,才能轮到他们。我们要持感恩之心对待每一样食物,不管味道是咸了淡了,酸了辣了。
  想想现实中的自己,是如何对待食物、对待吃饭的。不喜欢吃的,就挑到一边;喜欢吃的,就暴饮暴食;吃不完的,就随手倒掉。从未想过,我们每一次的浪费,看似只是倒掉了很少的食物,却不知道倒掉的还有我们自己的福报。要知道,寺院之所以规定“吃多少打多少,不允许有剩菜剩饭”,是因为师父们深知每一样食物都是来自十方善信的发心供养,能够享用到,是自己应该珍惜的一份福报。
  另外,我们吃饭的时候,也很不认真对待。往往都是一边吃饭一边做其他事情,比如看电视、看报纸、和人聊天、思考杂七杂八的问题等等,而完全忘记了我们的当下是吃饭,没有把心专注于当下,更别提保持正念。
  寺里过堂,有这么多仪轨,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佛门的庄严、僧团的威仪,更是为了让我们通过修行了解、改善自己,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也许,我们还无法做到提起正念吃饭,但是我们只要把持感恩之心,对待每一次吃饭、每一样食物,也许,我们就能理解弘一法师所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欢的饮食而贪心,也不为不喜欢的饮食而厌烦。
  
  (四)出坡
  在寺里,劳动叫出坡。在没去寺里之前,我一直觉得寺里没有什么活可干。当到了寺里之后,我才知道,每天要干的活太多了:到山上捡柴、砍柴,到田里种菜、摘菜,到殿堂打扫卫生,到大寮洗菜切菜,到流通处做法物流通,到保卫部当保安,甚至是搬石头铺路,等等。在寺里,僧众一向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每天出坡,都有忙不完的活干。
  我到寺里的第一天,平象师带着我们几位男众上山捡柴。说是捡柴,其实就是把已经砍好的木材从山上收拾下来,拉回库房。那可都是一些又长又重的木材,不管是自己扛上一根到山下,还是跟师兄一起扛一根,都还觉得很重。一趟、两趟下来,就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两只手臂都有好几处被枝条和荆棘划伤出血的痕迹。但是,到了收坡的时候,我却并没有感觉到有多劳累,相反,还浑身上下感到非常舒服,就好像每次爬山,爬山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累,但是当爬到山顶之后,却反而觉得特别舒服!我想,这可能是因为长期坐着工作,没运动,突然运动一下,出汗了,身心却得到放松了一个道理吧。
  可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记得平象师说过一句话“出坡干活也是一种修行”。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拿扛木材来说,我们只要认真对待,把心专注在扛木材上,只想着当下我在做的事情就是扛木材,不去想这木材的轻重,也不去想自己是否扛得动,就只是保持正念,主动感觉扛的过程,并留意扛的感觉以及我们的反应,我们就能收获到正念所带来的奇迹。我想,这就是平象师所说的“出坡干活也是一种修行”吧。
  第二次出坡,我没有再跟男众一起上山扛木材,而是被分配到山下和女众居士一起劈材。因为,平象师说我比较瘦弱,体力不够扛木材。起初,一听到这句话,我心里还有点闷闷不乐。我心想,平象师你也有分别心,小看了我。
  可当我跟着女众居士劈了一天的柴之后,我发现,自己误解了平象师。搬两块木头,一块当凳子坐,一块当砧板用,然后就开始劈柴。那些木柴,有大有小。小的还好说,用手一下子就能够折断。大的话,拿起斧子劈了三下五下地还劈不开、劈不断。一个上午下来,累的手臂都伸不直,还直抖索,根本就是比上山扛木材还要累。可也正因为更累,我才领悟到平象师是给我增加了一个修行的机缘。试想一番,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会碰到很多轻松的和沉重的事情,自己都是如何去对待的?是否,都是净挑着轻松的事情做,而把沉重的扔到一边去,能不做的,则尽量不去碰它?非做不可的,是否有坚持扛到最后,直至圆满解决呢,还是说半途而废了呢?
  这么繁重的劈柴活,我都能毫无怨言地坚持下来,而且最终能够做到只关注劈柴,关注劈柴的那个当下,保持住正念,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了。所谓借事炼心,身在俗世中的我们,都应当把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当作是一种修养,只在当下,保持正念。
  
  (五)禅坐
  在寺里,每天中午12:30-13:30以及晚上19:00-21:00,是禅坐的时间。不过,我都只参加晚上的禅坐。之所以没参加中午的禅坐,是因为自己平时都有午休的习惯,我怕自己扛不住,禅坐时打瞌睡,而且,担心自己在大中午静不下心来。
  可其实,就算是晚上的禅坐,我也同样没法静下心来。每次一闭上眼睛,还来不及观呼吸时,各种各样的念头就浮现了出来。赶紧调整呼吸,集中精神观呼吸,把浮起来的杂念压下去。谁知道,压住这个,又浮起了那个。整个禅坐的时间,似乎都是在不停地跟自己的杂念做抗争。
  后面索性不管,念头起了,就让它来了。不去管它,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调整呼吸上,慢慢地,念头也就自己跑掉了。只是,跑掉一个,又会来新的一个。那就继续用同样的方式。我想,慢慢地就能够在禅坐中生起清净心。当然,要达到禅定,就需要一个过程,过程长短,因人而异。
  其实,我还不懂得禅坐。我在禅坐中经常杂念四起,很难生清净心;禅坐的时间坚持不长,往往不到一小时就因为腿脚酸胀、麻木,疼痛难忍而坚持不下去了;甚至连双盘都做不到,只能单盘或者散盘。
  虽然如此,在寺里挂单的这段时间,我还是坚持每天参加禅坐。我相信,只要我发心将禅坐坚持下来,养成每天禅坐的习惯,一段时间后,就一定能够懂得禅坐,而且还能深刻体会到禅坐的好处。
  事实上,禅坐的好处,我先前就已经体会到了。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感到胸闷,尤其是紧张焦虑的时候,胸闷得难受。后来,第一知提议让我禅坐,我接受了她的提议,坚持每天禅坐,从一开始的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到后来的1个小时,坚持了三个多月下来,我发现,我的胸闷慢慢地消除了。
  惭愧地是,我当初也只坚持了三个多月,就放弃了。放弃的理由,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可笑。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突然隔三差五地闹肚子。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消化功能紊乱,叫我饭后都要出来散散步,不可一直坐着。当初我就把这个毛病归罪于每天的打坐。为了治疗腹泻,我就果断中止了打坐,改为起身散步。
  后来才知道,以前打坐之前,并没有事先了解一些基本的禅坐常识。比如晚饭吃太饱;一吃完饭就立即打坐;打坐时没更换宽松的衣服;等等。而且,我的腹泻根本就不是因为禅坐引起的,而是我自身的业障造成的。
  此次东华寺之行,短暂的十次禅坐,让我对禅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养成每日禅坐的习惯。
  
  东华寺之行,是来之不易的机缘,更是值得我好好珍惜的福报。我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机缘,能够经常回东华寺,我已经从心里把那里当作我的一个家。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将这次在东华寺修来的福报延续下去,以慢慢消除我身上的种种业障,并且传播给身边的人们。我打心里非常愿意这么去做。
  
分享:
责任编辑:雪蝉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2/10/18 17:28:25  
想读到禅意。还是喜欢说半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