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浙中教育名家》有感
![]() 我们浙江自古重视文化教育,且不说杭宁温等省内大市,单是浙中地区就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名家,古住今来,他们犹如璀璨的群星映照在八婺大地,明理躬行,经世致用,担负着传播知识、引领人生的崇高使命,受到了人们的景仰。 教育天生就是一项与智慧结缘的事业,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如花,学生似蝶。身为教师,就是要运用教育智慧绽放花儿,释放芳香,引来翩翩蝶舞。众多的浙中教育名家,就是用他们的智慧彰显了八婺教育的辉煌业绩,名播中华,享誉中外。 修炼教育智慧,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然途径。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理当学习和传承浙中教育名家“学为人师,身为世范”的崇高精神,汲取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教育智慧,以人民教育的特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一、以德立身,培养高尚师德 高尚的师德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深远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众多的浙中教育名家之所以能成为名家,首先在于他们都拥有高尚的师德。“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不染”元代浙东金华学派主要代表黄晋卿,抱着“把知识普及给人民”的强烈责任感、用生命的代价诠释“骨气”内涵的吴唅,为人刚正不阿爱憎分明、身受文革迫害依然坚持科学研究的陈朝阳,视功名如敝屣、举家颠沛游离而不当亡国奴的汪厥明,心系中华、追求真理、在日伪面前表现出中国读书人凛然正气的杜佐周,他们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清正自守的君子品格,独特完善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热爱这一职业,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情系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国家育英才,为人民谋福祉,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都献给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去换取明天的桃李芬芳。记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深情地对同事们说过:“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可以让自己选择职业,那么我将一百次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也道出我的心声,我要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加以追求,言传身教,衣带渐宽终不悔;鞠躬尽瘁,一腔热血洒教坛。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兢兢业业,不求荣华富贵,只愿平平淡淡。 二、不断进取,修炼精湛业务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还应该具备精湛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浙中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从南朝的徐伯珍、刘峻,宋代的巩庭芝、郭钦止,到现代的严济慈、千家驹,这些教育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赞誉、社会的敬重和国人的景仰,这正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三、勤业乐业,完善教育理念 东阳现代教育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陈人文说过,“教育不仅是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是事业,就要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的确,教育是一项事业,要求我们去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求我们去探究。教育是一种艺术,要求我们去创新。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汲取名家的教育智慧,不断完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纠正自己的问题。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无定法,重在创新。元代教育名家刘应龟讲课能一扫“夫子论道”的古风,把学问与做人联系一体,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寓深奥的治学道理于平常的生活小事之中,我们更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强调启发和学生的体验及实践,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和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的身分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利用多边互动、信息交汇和“情感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以爱博爱,面向全体学生 在我的心里一直回响着一句诗一般的教育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感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花,一定盛开在这种大爱的情怀之中。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和责任心是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五心”。只有用心去接纳学生,诚心去赞美学生,专心去倾听学生,以爱博爱,以心换心,常与学生沟通,相互理解,彼此信赖,在教育教学中才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黄晋卿身处元朝尚且懂得“视弟子如朋友,未始以师道自尊,轻纳人拜,而来学者益恭。”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我们更应该做到用爱去熏陶学生,用心去品味学生,用情去感化学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的人。他们有的主动、热情,有的被动、含蓄;有的是大家都喜爱的孩子,有的是让人觉得“烫手的山芋”。不管面对怎样的学生,我们要始终告诫自己:他们还是个孩子,需要我用爱心,耐心地教育、引导、改变他们。要知道,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只要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行为,师生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才能接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是情与情的共鸣。真情的投入才能以爱博爱,以情育心,才能像水那样无痕,这才是教育应该达到的境界。 我们要教育名家那样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为动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